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也处于逐渐萎缩的状态。与此同时,那些为传统技艺提供展示和销售场所的手工艺博物馆似乎过得也并不理想,即便是聚集了多位业内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大师的京城百工坊也不例外,从创立之初被人们热议,到今天市场的萧条。百工坊多年来这种博物馆与商业区“混搭”的模式似乎也并没有帮它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反而显得有些不伦不类。那么,为何创立十几年的百工坊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百工坊又该如何真正实现“活”起来的初衷呢?
百工坊的落寞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京城百工坊时发现,偌大的场地内一片门庭冷落的景象,鲜有人参观。记者看到,百工坊内的每一个小房间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室,集商铺与制造展示为一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工艺品的确是手艺精湛的艺术品,价格也相对便宜。但走廊上几乎没有游客来往。而就在记者的另一次走访过程中,恰逢一家小学组织春游,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参观的热情似乎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百工坊自开办以来,一直被冠以“低调”的称号,甚至还被一些网友列入“北京十大冷门博物馆”的范围。
那么,这样一家“冷门”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据资料显示,京城百工坊又叫做百工博物馆,开设于2003年,定位于“不仅是一条中国传统技艺的商业街,更是一座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博物馆”,馆内设有玉器雕刻、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漆艺、面人、泥人、剪纸等近30个手工艺作坊。通过手工艺人在坊内制作产品、展示技艺,游客可以在这里观摩到传统手工艺人的技艺展示,了解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直接从手艺人手中购买工艺品。而从地理位置上看,京城百工坊位于天坛公园、龙潭湖公园以及北京游乐园附近,周边拥有大量优质的旅游资源。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拥有良好的设计初衷以及周边丰富的资源,但京城百工坊看上去依旧有些“颓废”,有业内人士表示,百工坊设立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聚集一批高水平的手工艺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老北京手艺人技艺以及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百工坊方面主要是通过房屋出租的形式来运营,这就很难把当初的设想进行落实。
商户“各自为政”难发展
曾几何时,百工坊内优质的非遗传承人资源是吸引游客至此参观的重要因素,参观者郑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因为家住附近而且很喜欢这些颇具古典韵味的小物件,所以会经常到百工坊走走,如果刚好碰到工艺美术大师在工作室一般会与他们交流心得,通过与大师们的对话了解一门技艺的“前世今生”。其实,拥有众多大师资源的百工坊本该是“有大师不愁长”,但为何落得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其实并非将所有的非遗传承人或是工艺美术大师聚集在一起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像我们常说的五仁月饼,将多种极具营养价值的食物集合在一起,反而没有人购买。因此,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特色只是将工艺美术大师们聚集在一起,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参观者产生审美疲劳。
然而,除了大师聚集未能突出特色外,许多游客对百工坊这种“博物馆+商业体”的模式也并不买账,一位前来旅游的参观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是在查询资料时发现了百工博物馆,因此专程跑到这里来看看,原本以为是像博物馆一样的展厅来展示老北京手艺人精湛的技艺,结果却发现更多的是一些商业性质的内容,这对于只想参观而没有购买意图的游客来说,难免会感到失望。
据百工坊内部商户介绍,百工坊目前的日常游客以中小学生为主,周末会有一些家长带孩子们前来参观,有时也会接待一些旅行团。对商户自身来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开办工作室是因为这里的租金并不昂贵,也会针对不同等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或非遗传承人提供优惠政策。商户们往往有着独立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无论是宣传或经营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百工坊内的工作室仅仅是一个展示技艺的平台。因此在百工坊内能否拥有一个可观的销售额以及游客流量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
对此,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手工艺者原本就是一个自负盈亏、自生自灭的行业,当他们与市场接轨时,如果单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是没办法实现大发展的。但目前,这些手工艺人更多的是潜心于工艺的制作和发扬,往往不会在经营上耗费太多的心力,作为管理方的百工坊,不仅仅是出租房屋,也应该从文化发展的视角进行运营,承担起引导商户们经营和宣传的责任”。
迷茫的未来
针对百工坊目前的这一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北京商报记者多次试图联系百工坊方面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积极回应。记者在百工坊内一家标有“技艺传习所”的介绍中看到,“京城百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传习所是在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于2013年京城百工坊十年庆典之际成立的”。于是记者致电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了解相关情况,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表示:“京城百工坊的全称为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是部分东城区非遗项目的项目保护单位,与东城区非遗中心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百工坊目前的发展状况、经营思路以及管理方式均属企业方面负责。”
那么,对于百工坊目前博物馆+商业体的运营模式,应该走向何方呢?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文化有发展文化的定位,发展商业有商业发展的模式,目前打着文化的牌子做商业自然是难以行得通的。由于百工坊目前已经由国营单位被私人买断,想要做好文化发展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在古玩城面临倒闭潮的今天,古玩城都难以避免萧条的趋势,百工坊内更缺乏商业经营的氛围,商户的管理也相对困难。但百工坊可以充当工美经纪人的角色,才能盘活百工坊这个品牌,才能让工美和非遗技艺有机地融入市场。
而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扶持下,百工坊应该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宣传力度,带领商户们参加各类展会,让“百工坊”成为业内响当当的品牌。同时,百工坊还应联合北京其他工艺美术企业共同发展,单一企业或是商户们的“单打独斗”只会让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只有多家企业、多种业态“抱团取暖”才能让工艺美术行业的经营与文化传播实现最好的效果,达到“活”起来的初衷。
北京商报记者 马嘉会 宗泳杉/文 贾丛丛/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