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仲在燕京书画社大院画室留影
画室一角
画室中的收藏
《印象》(局部)
《无悠天下事》(局部)
画家赵青仲的工作室位于天坛旁的燕京书画社大院内,室外草木成荫,室内怡静悠然。
据赵青仲介绍,他原先将家中的老画室起名为“三步堂”,因为空间较小,三步内就直抵床边,故戏称三步堂。现在画室变大了,也依然沿用此名。董寿平、宋文治、刘炳森、白雪石等书画名家都为其亲笔题过字。燕京书画社院内的这间画室是去年5月设立的,从一个侧面也呈现了燕京书画社的发展剪影和经营思路。身为副总的赵青仲谈到了与燕京结缘的伊始,他最早是通过考试进入燕京书画社的。起初3个月以创作日本浮世绘为务,后来转而于1982年成立了书画研究室,为留下的10位艺术家之一。由于当时条件较好,气氛宽松,杜青仲时常有机会外出采风,创作了不少写生作品。画室一旁,是燕京书画社的展厅,曾经是一间年利润达七八百万元的画廊。杜青仲介绍说,画廊的开始是基于一位台商的收藏,他是燕京的老客人,在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下,拿来300多张当代名家的作品到燕京书画社,指名让杜青仲经营。于是在杜青仲的主持下,画廊便做起做大了。由于近两年艺术市场整体低迷,燕京书画社也尝试在改变经营思路,画廊改为展厅,并为每个艺术家做了工作室,杜青仲的画室便是其中一间。于是,曾经的商业沙龙演变为今日文化大院的格局,通过活动的举办和画室的经营以期聚拢人才。似呈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之势。
杜青仲的画室墙面上悬挂了数张作品,有他参展的创作精品,有他不甚满意、经裁裁改改的别致小画,还有一幅胡爽庵的水墨老虎。其中最引人驻足的,是他曾获文化部展览奖项的《雨夜》。《雨夜》属于杜青仲“红房子”系列作品之一,体现了他最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红房子”创作的由来是偶发的、诗意的。上世纪90年代杜青仲去崂山采风,在山顶一转弯,他看到了一片红顶的小渔村。当时刚下完雨,远山漆黑朦胧,而渔村浸湿的红瓦在一缕阳光的照射下,与远山形成红黑的反差,让杜青仲特别震撼。于是便有了多年来“红房子”系列持续的创作。《雨夜》画面中红与黑的笔墨配色也延展到了画室之中,红色的茶桌、墨色的书柜,这样的色彩感受已经是杜青仲的一种情结了。画室墙上还挂着3小幅精到的水墨之作,画中景致是北京郊野。在崂山上是惊鸿一瞥,而身为老北京人,家乡的风景则渗透到他的血液中,“怀柔的几条沟,哪里拐弯,哪里有漂亮的树,哪有漂亮的村庄、好看的峭壁,我都特别清楚。北京有看不完的景,画不完的景,生活在这里,感受最深”。
除了书画家的本职,赵青仲在收藏、鉴定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还有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区政协常委等行政身份在身。赵青仲谈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品拍卖发端开始,他开始关注收藏市场。赵青仲的书架上有学术研究类的书籍,也摆放着许多拍卖行的大拍图录。他将图录当做资料,关注价格、真伪等方方面面。个人收藏取向上,赵青仲喜欢定论的大师作品,如王雪涛、启功、恽寿平、黄胄等;而当代方面,他则偏好名气不响亮但画艺精湛的艺术家精品之作。他的收藏随心所至,即便是饱受争议的艺术家,只要自己喜欢,也会入手许多。除了绘画,赵青仲还喜爱战国或唐代的陶器。
谈到多重身份在身,赵青仲表示“可以说乐在其中,但也熬得满身疾病”。近些年来一直被行政事务所累,开会、出差、签字、审阅文书成了生活中的主调,有时甚至要请病假来画画。但身为书画家的赵青仲谈及创作依旧热情坚定,他谦虚地坦言绘画上的不足,希望在“红房子”系列中更加深入,在水墨作品中形成更鲜明的风格。这间画室的设立让赵青仲很高兴,虽然还只是在此修修补补,帮人题字,未及在这里完成一幅佳作,刚过完57岁生日的赵青仲感慨创作时间有点“来不及”,但心系书画的牵绊是为动力,终能在这处清净之所尽未尽之事。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