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潘家园

潘家园书市探奇

出处:潘家园周刊 作者:丁茜 网编:王巍 2017-05-04

  

潘家园是北京城鲜活的地标,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潘家园书市是最自由的民间藏书阁,许多国内外学者文人、收藏爱好者在此流连忘返。这里有太多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般来说,逛潘家园书市的有三类人:收藏家、旧书贩子和“书迷”。“书迷”当中尤以教师学生为多。民国时期,王国维、鲁迅、朱光潜等一批文人都是琉璃厂等旧书店的常客,而如今许多学者文人也酷爱到潘家园来淘书,只因这里才可谓是京城最自由的民间书库。

巴金胡适手稿惊现潘家园

潘家园的商户贾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高中毕业生,先是跟北京画院的李玉昌习画,再到美术馆打工,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步入潘家园。这些年,在潘家园里贾先生见过不少奇货:巴金《真话集》的序言,手写竖行;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手稿,1997年视废品一般,流出中华书局,连同吴晗大批墨笔信札散落民间;美术馆后街流出的老作家、学者陈梦家遗物几经出入潘家园,贾先生第一次读到胡适文稿便在此批货中;总布胡同美术出版社前几年重新挂牌,大批版画原作整捆流出,小贩低价得手并分别流入潘家园,再流向几个拍场;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间的文稿、出版合同及原作插图,从大出版社流到废品站的小贩,以惊人的价格在近半年时间让潘家园摊主争夺,最后部分原作在赵庆伟的画廊展出,让贾先生的老师张守义看后也大吃一惊。

首博苦寻老报纸现身旧报堆

潘家园书市是一个挖掘、再现历史的好去处。2005年,一位爱收藏旧报纸的藏友纪先生来到潘家园淘书,突然一张报纸上两个醒目的毛泽东手写体“解放”二字出现在眼前。他急忙抽出这张报纸,这正是很多人苦苦寻找的北平《解放》报。北平《解放》报是1946年2月22日创刊的,5月29日与新华社北京分社同遭封闭,共出37期,在北京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一段光辉的史绩。多年来,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收集《解放》报不辞辛苦,多次到潘家园等文物市场苦苦搜寻。奇怪的是,这张报纸像在人间蒸发了一样,始终不见踪影。没想到,这张多年前出现在北平街头的报纸,如今竟又出现在潘家园市场里。今天这张《解放》报已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馆藏,纪先生很高兴自己有幸经历了这一过程。

在潘家园淘旧报纸的过程中,纪先生还淘到几件宝贝,包括弥足珍贵的1949年9月29日的《石家庄日报》,当时全国政协公布了五星红旗的图样,各地报纸都是刊登国旗的照片,惟独《石家庄日报》别出心裁,在头版贴了一张五星红旗的纸样,使这张印数不高的报纸成了重要纪念品;另外一件是1925年3月8日出版的《国民日报》,四大版内容都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系,第一版刊登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文章中还提到孙中山正患重病,希望早日康复。想不到出报后仅隔四天,孙中山先生就因病去世。他在一大堆合订本中发现了这张报纸,当时他就意识到这张报纸极其难得,因为它提供了不为人所知的第一手资料。

“小人书”吸引国际友人关注

潘家园书市也是广交天下友人的国际交流平台。一位在潘家园经营20多年的“小人书大王”于先生,谈到许多外国朋友都爱到潘家园来买小人书,那份热情专注让他也十分感动。有的美国朋友喜爱农村题材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小人书,还有日本、韩国、芬兰、新加坡的朋友分别喜爱农村、体育、古代人物等题材。他们喜欢小人书的样子,让于先生瞧着就开心。

十多年来,潘家园每年两场的连环画交易会更成为广交天下友人的平台,众多收藏爱好者喜欢在地摊上捡漏或是在拍场上竞拍自己心仪的小人书。于先生也喜欢为国内外“小人书”迷们推荐有收藏价值、版本好、艺术价值高的小人书,由此也交下了不少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

十年前书市货品如今升值百倍

如今,随着市场发展,许多书摊商户不再把淘来的整货出让,而是分门别类地精选,比如表格、自写简历、旧照片、友人往来书信……而且他们往往不足中学水平,经历在潘家园的打磨后,他们能辨出手札落款处如有“知堂”和“剑三”落字的,便是周作人和王统照。他们常常连亲带故地全扑上潘家园,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往往带动八个、十个。而如今书市捡漏得来的货品都升值不少,十年前新文学版本百十元能买两三册,今天仅是张爱玲的初版《流言》已市价5000元,宋庆龄、郭沫若签名本已上万元。

说不完的潘家园书市奇遇,看不完的精品争艳奇货屡出,潘家园永没有句号,只有惊叹号。(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