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中国艺术月刊

童振刚:永远在创作的路上

出处:中国艺术月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张舒 网编:尹文武 2017-04-13

童振刚  1959年出生于新疆,祖籍吉林。曾受邀赴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德国讲学和交流展览,并在巴黎集中创作了一批石版画。此后主要在北京从事艺术活动和创作,涵盖书法、篆刻、水墨、油画、版画、陶瓷、色粉画、雕塑、装置等多种门类。迄今,童振刚已在30多个国家举办个展60多次、联展100多次。期间多次参加艺术品拍卖和大型慈善公益活动,作品深得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知名私人收藏家的青睐。

T02s002

T02s003

《长卷鸟》(局部)

童振刚曾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中从传统向现当代转型最为成功的代表之一。他厚实的传统书法、篆刻和笔墨功底,一直沉潜于他不断蜕变的艺术样式之中,并支撑他的绘画在图式的激进演变中仍然内涵着劲健的笔墨风骨;同时,他对中国书法和汉字的解构性创造和应用,又让书法和汉字获得当代图式的精神磁化,成为极富文化原创与内生能量的中国表达。

汉字作为童振刚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这使得他成为为数不多的坚持从汉字获取精神与形式灵感的当代艺术家,从而确立其中国本土原创当代艺术家的历史地位。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后,童振刚没有停止对世界、对自我的反思,持续带来新的、不同以往的作品,在给观众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他从未终止的艺术历程。

从传统艺术中生长

童振刚给观众最初的印象是他的当代水墨作品,这也是他早期创作中最为业内称道的创作门类。童振刚对水墨的领悟与发掘能力源于他早年的经历,这些是他创作的基石,渗透在之后的作品,影响了他的个人风格与艺术发展。童振刚从小在新疆的克拉玛依市长大,早年当过知青、油田采油工、钻井工、仪表工。出于对文艺的喜爱,童振刚从1980年开始学习书法篆刻,师从萧娴、林散之先生,获得了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篆刻作品二等奖等奖项。

随着对艺术的进一步认识,年轻的童振刚希望寻求更多的知识与空间,于是在1986年时,他离开新疆,远赴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这段深造经历为童振刚带来了对人物题材的新认识,加速了他之后在人物水墨画上的创作。“之前我在书法、篆刻和花鸟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人物造型却不是我的强项,来到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后,我在很多方面上都收获很多,尤其是在写生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些综合性的绘画训练至今影响着我。”童振刚回忆道。

童振刚还表示,在他到北京后的几年里,艺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5艺术新潮、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模仿等,中国开始逐渐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艺术历史背景下,童振刚也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转变时期。“我那时常常阅读贡布里希的《艺术总体论》、《艺术故事》等书籍,也开始尝试脱离在宣纸上创作,比如在麻衬上用丙烯做一些实验性的作品,在传统的东西中提炼出现代的元素,加上以前创作上的想法,我意识到,自己想要去表达与我有关的生活状态,不管是当代或是传统都有意义的内容。”童振刚说。

不同媒介的多样运用

在长达近30年的摸索实践中,童振刚除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现代都市女性人物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不囿于传统规范甚至不受媒质局限的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创作的过程中,除早期的书法、篆刻、水墨之外,童振刚也在油画、版画、陶瓷、色粉画、雕塑等门类上加以尝试,带来了不少意味深长的作品。比如,童振刚的油画作品《想象幸福》、《自娱自乐》、《闲聊淡侃》等系列,这些作品笔法细腻平滑、造型幽默生动、色彩纯净亮丽、神情憨直喜庆,读来尤其赏心悦目,利用油画的细腻与真切,更好地塑造了画中的形象,既表达了对所处时代中人们无聊和无奈的生存状态的准确把握,也传递了对美好的理解和向往。

童振刚介绍,在2007年时,他开始大量制作当时自己还不算熟悉的大型木刻作品。虽然并不熟悉木刻的制作,但由此激发的创作灵感却令他沿用至今。在这一时期的木刻探索中,通过雕刻过的木板,童振刚将从木板上拓印出来的宣纸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制作出了区别于传统水墨的有流畅感的新水墨作品,使作品表现出了他所期待的“拙”的质感,这种质感也激发了他以大型不锈钢、树脂为材料的雕塑作品。

不同于油画作品,童振刚的雕塑作品则更多地体现出了他对创作材质的大胆实验,还有他对返璞归真的热求,《不合作状态》和《不稳定因素》系列雕塑作品都是他的实验案例。《不合作状态》塑造出神态各异的顽主形象,伫立于都市林立高楼间,构成一幅别样的景致。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童振刚注重材料的选择使用和明暗关系以及凸凹尺度的把握,极具立体感。

T03s001

童振刚个展现场

T03s002

《不稳定因素》(局部) 雕塑

T03s003

《闲聊淡侃》 布面油画

T03s004

《心经》 木板金字(局部)

在思考中不断创作

从2011年起,童振刚开始写心经,试图和“禅”发生关系,也开始创作他的《心经》系列。在《心经》系列中,童振刚将书法、绘画、造像融为自然和谐的一体,彰显了他水墨创作的成熟和开始注重反观内心的新诉求,这一系列作品透露出了童振刚对哲学的无限思考与艺术表达,他的创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童振刚认为,诱惑是人最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心经的哲学是让人清空诱惑的一种觉悟。在创作《心经》系列时,童振刚强调书写性与造型结合的过程和效果,而不是简单的题字。

“创作《心经》系列时,在书写上我选择了密集的构图方式,这是为了展现出画面感。《心经》系列其实是对我灵魂和艺术结合的一种转变,是书写的构成与人物的结合。”童振刚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心经》系列的实验,童振刚开始尝试在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上加上一些与宗教有关的绘画语言,让它们富有禅意,而他作品中的形象也从早前的胖女孩转变成女人,代表着童振刚从过去的关注女性的貌相,转变成如今更多地去表达女性天性的母性、善良的精神世界。

在本次采访中,童振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自己在准备《心经》系列新作品的创作,新作品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传达出他个人怎样的想法?对此,童振刚没有更多的透露,表示希望大家拭目以待。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学院院士安特·格利博达曾表示,童振刚表现出对哲学的眷恋,哲学确认物和事互相依赖的关系,而爱是一切的中心动力。爱是欢乐的中心。在欢乐中,变形人物既没有失去重量,又未受到阻力,像永动机那样永恒转动。童振刚的艺术中有着怎样的眷恋与爱?我们还需到他的作品中去发现。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张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