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央行等五部门发文加强对制造业金融支持

出处: 作者:闫瑾 刘双霞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17-03-28

北京商报讯(记者 闫瑾 刘双霞)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高杠杆横行、金融业发展创新脱离实体经济等问题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监管层也多次强调资金不能“脱实向虚”,并出台相关政策。3月28日,央行官方网站发公告称,加强和改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日前,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值得关注的是,央行此次公告以“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改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为题,在分析人士看来,监管层意在纠偏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近两年来,“脱实向虚”已成为我国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监管着重“纠偏”的对象。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金融业产值占GDP比重上升到8.3%,而2000年—2005年的比例为4.4%,已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目前我国存在过度金融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占GDP的比重快速提升。二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哄而上办金融的现象。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存在体内循环、脱实向虚的情况。四是部分实体企业片面强调产融结合。易会满强调,“目前,社会乱办金融现象比中国金融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突出,加剧了金融业复杂性、风险性和不可逆转性,极大地加大了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

以近两年火热的网贷行业为例,网贷平台高峰时曾涌现出超4000家平台,在一哄而上的情况下,导致网贷行业出现了很多问题平台。盈灿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月底,P2P网贷行业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3493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为1811家。

此外,不少金融机构资金存在体内循环和脱实向虚现象,主要表现在金融同业、理财产品、资管业务、票据业务等都存在杠杆过高、链条过长、关联过于复杂现象,造成了整个金融业资产负债表畸形。

此次《意见》也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设计开发符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创新债券品种,支持制造业领域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具体的举措。

事实上,监管层也在引导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如今年2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212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68亿元,同比多增937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补充,金融发展应当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共识,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只靠从金融侧“去杠杆”倒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效果并不明显,更重要的仍是提高实体经济收益率,而要提高实体经济收益率,就必须要提高资本回报率仍在上升的行业的比例,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