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潘家园

吕铁智:纸鸢为笔天为纸

出处:潘家园周刊 作者:丁茜 网编:王巍 2017-03-23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表达了温暖的春日小时光,在这样的春光里,怎么能少得了风筝的出场。在老北京人眼中,风筝与嘴里的冰糖葫芦、手里的空竹一样有名,天气晴好、风力适当的日子,在空场上放上一两只风筝,也是春日出游放松心情的优选。

300米脸谱风筝亮相潘家园

在潘家园非遗展上,由北京“金马”派风筝第三代传人吕铁智制作的超长风筝,长约300米,由50个不同的京剧脸谱组成,宛如祥龙盘旋在展厅上空,吸引游客朋友驻足观赏。

吕铁智回想起儿时的趣事,风筝在他眼中就是个“耍货”,小时候喜欢趁老人不留意,抽根珠帘,糊几张纸,拽根绳子捣鼓自己的简易风筝。大了之后还是很喜爱风筝,后来有幸师从著名风筝艺术家关宝翔,发现风筝的内涵原来十分丰富,有人物、动物,天上飞鸟水中鱼儿全都可做成风筝,他还跟师傅做成了和合二仙、脸谱、平安富贵等风筝。十几年来,由于师傅悉心传授,加上自身刻苦钻研,他掌握了凤蝶、沙燕、鹞鹰、蟠龙等30多种风筝的制作技艺。金马派的风筝不仅可以放飞,具有娱乐实用价值,且因图案本身就是精美艺术画,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收藏价值。

“以天为纸”的风筝艺术

“我愿以金马派风筝为画笔,以天为纸,将北京的天空装点得更加多彩。”吕铁智表示。从1984年学习风筝艺术直到2000年关师父去世,老师将所有稿件和草图都传承给了吕铁智,由此吕铁智更是将全部心血投注到了风筝事业中。在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他也被认定为区级非遗传承人,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传统技艺的使命。

风筝助残扶困是吕铁智一直在做的事情,他曾将金马派风筝送到各个社区,帮助残疾人、下岗工人等低收入人群学会风筝手艺,居家绘制画片实现就业,改善生活条件。他还将风筝教学与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到国外孔子学院进行表演交流,与企业合作将风筝图案添加到产品上、开办免费培训班等等。

手绘风筝价高“变身”收藏品

随着风筝艺术的普及,北京老字号风筝也受到潍坊风筝的冲击,风筝价格也从二三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印制风筝非常便宜,常常二三十元即可买下。但老字号风筝因手绘技艺的独特性,要耗费人工四五天到半个月,由此价值攀升,较高的售价也让不少手绘风筝成为收藏展品。

同样参加过潘家园非遗展的罗焕文也曾师从风筝大师关宝翔,他制作的曹氏风筝色泽鲜艳亮丽,受风与泄风非常讲究,《天女散花》的精致美丽引来观众称赞。曹氏风筝也是北京风筝的特色之一,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每一种类型都对应着一种卦象,而这种卦象据说是曹雪芹将《周易》与《伏羲易》结合后的卦象。曹氏风筝之所以能够传承,因其内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成为收藏新宠。

“风筝文化”远飞海外

据考证,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在军事上应用。在造纸术未发明之前,人们用木片制作风筝,叫做木鸢。之后产生了竹子和绢做的风筝,因绢制成本较高,只在皇家贵族中流行。到宋代造纸术出现后,纸张逐步普及,纸制风筝才现身民间,到明清时期不断发展,民间制作出各种精美风筝,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热闹的潘家园市场,常常迎来喜爱中国艺术的八方来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外,正提着塑料口袋,中间装着一个折叠的风筝,高兴地说道:“这里很有趣,很多是我从没有见过的东西,整个市场看起来也很有中国味道,下次还要来。”

如今,吕铁智的风筝早已走出国门,他曾在1998年作为美国夏威夷的中国文化节受邀嘉宾带着风筝参展,当地州长与夫人、张学良将军也曾到场观看,吕铁智还多次到国外学校示范教学并达成外贸合作,参加华人组织的风筝节等活动。伴随着风筝艺术的推广,他希望风筝艺术飞得更高更远,更多海外人士也能喜爱上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丁茜)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