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镜子,照见社会发展的风云变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雕漆已经由1.0时代的萌芽探索、2.0时代的宫廷珍藏进入了3.0时代的民间收藏,从皇家贵族用品到大众藏品,雕漆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潘家园如同一座“雕刻时光的民俗博物馆”,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上有着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200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年全国非遗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促进非遗手工艺品的市场流通交易,雕漆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雕漆技艺:“宫廷艺术”之瑰宝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漆器大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之一。中国现知最早的漆器是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朱漆碗。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既是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也是“燕京八绝”之一。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重要门类,体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文化殿堂的瑰宝。明清漆器在年代收藏中占绝对优势,不仅因其继承了宋元以来创造发明的全部漆器技法,而且还出现了皇家专用漆器生产和管理机构,迎来了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06年,北京雕漆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以3314万港元成交,刷新雕漆作品的拍卖纪录。
工艺匠心:耐得住寂寞与清贫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漆大师殷秀云曾多次参加潘家园非遗展会,她说道:“漆器发展到唐代,因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雕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在殷秀云看来,一个好的雕工,不仅必备一手熟练的刀功,还须把握浮雕艺术的层次、高低、深浅、远近、透视等内在关系和一些立体雕塑的知识和技法。
雕漆看起来美丽的背后却有着极为繁复的工序,雕漆着漆需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部分雕漆精品光涂漆就需要1-2年时间。因为成本高昂,雕漆在旧时主要为宫廷皇室用品。
在雕漆技艺塑造中,练就出一双有灵气的手,没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雕刻技艺的功力是无止境的,学习雕刻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
市场效应:传承面临危机
雕漆是漆器中的翘楚,其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当前,雕漆收藏市场呈现出雕漆流通数量较少、精品更少和懂漆器的专业人士甚少两种现状。此外,雕漆收藏“认人”,名家制作的雕漆更具收藏和艺术价值。
“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古诗句中所指的雕漆正面临传承危机,亟待市场保护与传承。受到市场经济冲击,雕漆这项传统绝技正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局。据报道,如今国内雕漆从业者仅有120余人,且大多在50岁以上年纪,在雕漆行业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者仅有5位,年轻人对雕漆缺少耐心与兴趣,加上雕漆制作过程复杂难以“速成”,导致人力缺乏成为发展掣肘。
岁月荏苒,雕漆这一曾经的皇家宫廷艺术品门类已“飞入”百姓家居日用领域,成为大众消费品,文化艺术品市场的流通与弘扬对非遗手艺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引领传统行业转型,让非遗“老树”开“新花”是市场下一步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