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5月,“127号文”提出加快银行间市场同业存单业务试点之后,银行同业存单的发行数量一直呈“井喷”状态。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同业存单的发行量同比再增140%。但在银行的流动性得到了补充的同时,同业存单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套利和规避监管的工具。
同业存单再放量
根据民生证券统计显示,2016年银行同业存单累计发行13.25万亿元,净融资额为3.5万亿元;其中2016年12月发行达1.3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同业存单的发行量较2015年增加了超过140%。
同业存单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自2014年5月,“一行三会”和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简称“127号文”)后,同业存单发行主体不断扩容。至2016年6月,同业存单发行人的范围已经扩大至1556家。
发行主体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了同业存单发行量进入“快车道”。数据显示,在2016年同业存量发行量暴涨之前,2015年时,就有约300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外公布同业存单发行计划,计划发行总额于2015年6月末便达到3.35万亿元,相当于2014年的2.22倍;实际发行方面,2015年同业存单总发行量突破5万亿,达到5.31万亿元,是2014年全年发行量的5.9倍。
监管鼓励市场主体发行同业存单的初衷,是为了拓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同业存单是银行的一个主动负债工具,使用起来更加灵活,可以补充银行的流动性。且同业存单的招标竞价模式,理论上可以降低银行负债的成本。
盈利增速已经放缓的银行,对降低负债成本无疑有着不小的渴望。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增长4%,比2012年-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个百分点。
“钻空子”新工具
但同业存单在近年来的膨胀中,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同业存单”的资金被用来购买了“同业理财”。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同业存单发行的增长就来源于银行机构“发行同业存单——购买同业理财——委外投资”的资金流转链条。作为存款的一种,同业存单需要缴存款准备金,但如果变成同业理财,这笔存款准备金就可以不缴。因此,银行更愿意发行同业存单,接着去购买同业理财,再以自营及委托投资等方式投往债市。
因此,同业理财的规模也急速增长。中债登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银行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为4.02万亿元。这一数据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翻了8倍多,2014年底时,银行同业理财产品的存续余额仅为0.49万亿元,到2015年底达到3万亿元。同业理财的存续余额与银行全部理财产品的余额占比,也从2014年底的个位数,升至2016年年中的15.28%。
但郭田勇指出,同业理财的资金怎么用、投到哪些领域,一直缺乏相应监管。此前,银行“用理财买理财”的现象已经引起监管层的重视。据了解,在这种模式中,甚至存在A银行发行同业理财给B银行,B把同业理财又卖给其他机构的情况,造成资金空转。
央行一位相关人士日前接受采访时也坦言,以前不太关注同业理财,觉得没有什么风险;但是通过检查发现,同业理财资金都不知道投到哪儿去了,投来投去都在空转。银行自己都说不出来资金用到哪里了,其实就是因为它又去买别的同业理财了。
同业存单摇身一变,成为“同业理财”后,也实现了表内到表外的过渡,继而可以用来直接配债或委外投资,甚至可以通过这一链条来配置高收益的非标类投资。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姜超用一组数据进行了说明,“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产品)的资产规模从2014年末的1.2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9月,超过5万亿元;券商资管的集合计划和定向计划规模从2014年末的8万亿元左右,增长到2016年9月的15.2万亿元。”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中小银行更成为其中的“重灾区”。公开资料显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负债成本相对较高,他们是同业存单发行的“主力军”。姜超进一步指出,可以佐证这一判断的还有,股份制银行自2015年以来的应收账款项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增加。
监管从严规范
银行之间相互购买和发行同业理财,在做大资产负债表的同时,也推高了债市的杠杆率。浙商证券分析师顾楚雨认为,同业理财及其委外的规模大幅增加,客观上为债券市场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一旦债市出现调整、委外资金收益率不达标,容易引发银行集中赎回资金,导致债市形成踩踏。
事实上,在2016年末,债市的一场“资金荒”已经让银行同业理财收益率出现了倒挂。根据DM报价系统,在2016年12月,同业银行非保本理财3个月期限(跨年),收益率普遍升至4%以上,甚至高达4.5%。也就是说,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同业理财价格上涨超过50个基点。横向来看,已高于个人理财发行利率。
一位银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与去年四季度绝大部分的资产配置相比,银行要是按着这个成本去发行理财产品,几乎是亏本的。之所以银行可以这么做,完全是靠前两年的高收益债券和非标在支撑。
对于同业的这种乱象,监管层也有所动作。从今年1月1日起,银行表外理财被正式纳入MPA广义信贷监测范围,更近距离地放到了监管的“眼皮下”。此外,日前有消息称,有关监管部门可能会出“127号文”升级版,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的口径监管,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都被视为表外理财的一部分,一起纳入MPA的考核中。
这也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建议方向。郭田勇表示,同业存单不纳入同业负债考核的话,有一些银行就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本质是存款,但却可能被拿去做不合要求的投资,有关部门可以按照资金的核心性质来监管。孙彬彬更直接地提出,如果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其最主要影响之一在于,原先处于加杠杆状态的银行机构难以再利用同业存单来扩大资产负债表,从而会促使过去的扩表和套利模式的改变。“目的在于减少货币空转,进一步推进金融去杠杆”。
监管层对银行整体同业业务的规范可能还会更进一步。25日,市场还有消息称,近日上海银监局正贯彻落实同业业务相关监管文件,重申银行分行同业业务操作规范,并要求银行出具合规承诺函。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程维妙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