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文化消费

非遗如何走近大众消费

出处:首都文化消费周刊 作者: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邓杏子 网编:张兰 2017-01-1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马文辉

加强非遗文化普及是前提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相关的非遗机构还是个人,事实上更应该关注与之相关联的社会背景、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更深入地了解非遗产品。传统的工艺、技术、美术作品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科技产生之前,是作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存在的,承载着生活中的智慧、价值观念以及情感。从这个角度来讲,非遗产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工艺的解读转向全面、深刻的审美意境的考量。现阶段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众对此了解不深。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意创新,是目前所需要去行动的。

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永军

产业化运作开发非遗市场项目

非遗的市场开发需要产业化的运作。在此之前,我们先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来对国内的非遗项目做了调研访问工作,对非遗资源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文化产业投资为主导,金融投资与产业孵化协同发展,通过非遗互联网平台“e飞蚁”,联动遍布全球的文化产业园区,构建线上互联网与线下实体园区双轨融合运营平台。运用线上线下双轨平台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丰富博览、展演、传习、体验、交流、交易等内容与形式,将非遗的文脉传承下去。此外,在这个过程中,除制作高价值的产品、结合现代人生活外,非遗产品品牌的打造也极具重要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惠芬

借教育提升大众对非遗产品兴趣

我出生在苏州刺绣世家,从小就开始学苏绣。1980年代的时候我学的还是绣金鱼、小猫等。但到现在,苏绣已经成为艺术品。可以说,苏绣的传承脉络是从日用品到艺术品的一个过程。而以艺术品为主的苏绣,给人的一般感觉无非是价格很贵、一般的家庭难以负担上万甚至上百万的费用,这个概念的深入事实上给苏绣的传承造成一定阻碍。所以现在,除了艺术品,苏绣也开始和时尚界结合,结婚礼服、旗袍上都有苏绣的印记。这些苏绣的延伸品,普通大众都能享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传承人辜柳希

非遗作品重在诠释“工匠精神”

作为传统工艺,潮州木雕的创作并不容易,花费的时间也相当长,以蟹篓为例,一件蟹篓最起码要花费6人八年的时间来完成。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老一辈们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在制作木雕作品的过程中,重视“工”的作用,用作品诠释工匠精神。此外,在与市场的对接上,现阶段我们已经在把木雕工艺与家具、装饰等方面融合。在保留过去传统工艺的同时,走向民间、走向生活,如一些小件的家具摆设等。但对于艺术品的推广来说,生产力是很重要的,木雕花费的时间较长,如何形成规模化生产、如何减少成本、如何创新是当前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1月14日在前门开展,13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艺术馆也随之正式落户前门。为期一周的展览作为市场预热,将通过活态展示、体验交流、创意传习等形式,集中展示多品类国家级非遗文化艺术精品。目前非遗传承人艺术馆群共分为包括瓷器、苏绣、木雕在内的13个展馆,未来将通过现场表演、技艺教学等方式,让非遗产品走进大众消费。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非遗产品想在市场化过程中达到工艺和商业的平衡,并赢得消费者关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就现阶段而言,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不深,尤其是非遗产品背后的地域文化、审美意境等方面。不少消费者甚至对非遗产品的真实性、对工艺的真实性存在疑问。一些非遗工艺、美术作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向艺术品靠近。从工艺角度来看,作品着实精美,高昂的价格却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尽管目前潮州木雕等传统工艺已经开始与家居装饰融合,苏绣也走入时尚界,但这些传统艺术花费时间较长,如何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证工艺和创新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市场方面,一味地迎合市场或者一味地创新会使非遗产品陷入孤立,不利于非遗产品的发展和传承。让消费者了解非遗产品,了解产品背后的创作理念是首要的。其次是保持非遗产品传承过程中的恒定性和活态性。恒定性是要把技艺一招一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活态性则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适应市场,创作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东西。与此同时,通过创作别开生面的产品来引领市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承人宋世义对此认为。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邓杏子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