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崔启斌 王晗)随着基金子公司监管趋严,通道业务红利消失,子公司开始加速“去通道化”,部分基金子公司开始加大在资产证券化(ABS)业务上发力。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资产证券化(ABS)管理人已备案产品规模排名20强中,基金子公司占据6席。
去年年底,已经有包括嘉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富诚海富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华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长城嘉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博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基金子公司上榜ABS规模20强,而且规模均超过100亿元大关。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述6家基金子公司ABS业务规模排名较去年三季度末普遍出现上移。如上海富诚海富通资管ABS业务规模上涨71.91亿元,排名上移3位至12名。与上海富诚海富通资管情况相类似,万家共赢资管去年年末ABS业务规模为137.31亿元,名次也上移三位至15名。长城嘉信资管名次上移一位,2016年年末子公司ABS业务规模为123.42亿元,排名第16位。
此外,嘉实资本去年四季度新增56.08亿元的资产规模,以375.59亿元的ABS产品规模在排行榜排名第二位,较去年三季度排名没有变动。华夏资本四季度ABS业务规模上涨30.53亿元,去年年终以147.75亿元的规模依然维持在资产证券化(ABS)管理人已备案产品规模排名20强榜单中第13名。博时资管年末ABS业务规模上涨21.17亿元至115.79亿元,但是排名下移一位。总体来看,仅算前二十名规模的话,去年底基金子公司ABS业务规模占全部前二十榜单ABS规模的22.46%,相较于去年6月底17.5%的数据来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不难看出,下半年基金子公司加快速度去通道化业务。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基金子公司除了积极布局ABS业务去通道化外,部分基金子公司通过降低规模来规避通道业务计提。三季度排名前20的子公司专户管理规模较二季度末减少约1500亿元。其中民生加银、平安大华、建信三家基金公司的子公司专户规模分别大降1407亿元、677亿元、337亿元,成为下滑最多的三家公司。
事实上,在短短四年间,基金子公司凭借通道业务实现规模“野蛮式”扩张,一度超越公募基金规模。为了控制基金子公司“疯狂”的发展态势,监管层下发《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根据新规风控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净资本受限也意味着基金子公司将不得不面临业务上的“瘦身”。不少基金公司子公司被迫面临业务转型、降规模和增资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成为一些金融机构调节报表、腾挪风险的工具。为了规避监管,一些通道业务在不同资管机构间层层嵌套,交易结构复杂,既加大了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也使交易费用层层加码,提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基金公司子公司监管新规的实施体现了近年资管机构“去通道化”的思路,未来ABS业务的规模预计还会保持较快增长。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