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于保险中介机构而言,可谓是悲喜交加。喜的是,伴随着监管重启牌照审批大门,保险中介数量继续扩容;悲的则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市场上对“去中介化”的呼声持续走高。为了留住保险公司的心、保证“半壁江山”的保费份额,不少保险中介机构欲化“危”为“机”,探索互联网转型之路用以谋生。
政策开闸 市场主体迎扩容
一端联系着保险公司,一端联系着投保人,扮演着中间人角色的保险中介机构是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小、散、乱、差”的经营环境暴露出风控不到位等诸多风险,2014年保险中介市场迎来整顿,牌照审批也被叫停。经过一年整顿后,2015年四季度保险专业中介牌照的审批工作才重启。
自牌照重启后,保监会加码牌照审批速度。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去年四季度至今,保监会共批复了68家中介机构。其中包括30家公估机构、25家经纪公司和13家代理公司。此前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保险中介机构有2500余家。如此看来,保险中介市场主体突破3000家指日可待。
从获得牌照的保险中介机构股东方来看,除了专业保险机构参与中介机构设立外,不少央企也谋划自建保险中介机构来防止巨额保费外流,如中船重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船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成立中石化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
此外,互联网兴起后应运而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也参与其中,如积木盒子成立积木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上海财华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上海唯家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牌照等。
危机四伏 中介机构急寻突破口
由于投保人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不仅保险公司纷纷触网转型,第三方销售平台迅速崛起,也在抢食传统线下保险中介的市场。
“用移动互联技术直接对线下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并快速促成线上交易,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某保险公司负责人直言。泛华集团董事长胡义南也表示,未来,线下中介真正的挑战来自保险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化。
《2016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在148家保险公司中,共有110家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同比增加29.41%。
互联网渠道冲击传统保险中介机构已成不争事实。一方面,传统保险中介机构“熟人”、“转介绍”等销售方式渐渐被“大数据”更为精准的营销和深度需求挖掘取代;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服务边际成本较低。
此外,与保险公司蜂拥扎堆互联网业务相比,保险中介机构进行互联网保险业务备案的有105家。在2500余家保险中介机构中,布局互联网的中介公司目前不足5%,这意味着大部分中介公司还在延续传统业务,中介机构转型急寻突破口。
互利共生 借互联网牵线搭桥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而言如大兵压境,如何借助互联网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转型的关键。在日前由慧保天下和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的“2016保险新业态共创峰会”上,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表示,保险中介应该利用大数据,在产品定价、精算、大数据库建设、风险模型、产品开发等领域发挥优势,要与各个行业跨界融合以此来全方位提供服务。
其中,打通线上线下平台,健全自身服务体系成为不少中介公司的选择。如大童保险“快保”平台,通过交易快、结算快、理赔快的理念来解决代理人痛点的同时,获得的成果颇丰。自“快保”去年10月上线后,大童保险保费规模从2015年161万元增长到2281万元,客户数也从2万多增长到20多万。
除了给消费者提供保险服务外,有保险中介机构还打通整条服务产业链,上线救援App。据江泰保险经纪公司董事长沈开涛介绍,用户下载大救星App,遇到紧急事情,点击“一键救援”即可快速获得由星使和各类救援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并完成线上支付,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保险中介机构可以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为多家保险公司提供查勘估损服务。如泛华保险旗下的车童网便建立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家公司的车险理赔员,如果客户出险,可以随时在车童网上寻找附近的服务人员派单。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传统保险领域还是在互联网保险领域,给消费者建立重要的维权通道都是头等大事。慧择网便对用户发布“可追溯的星服务”,即向用户公开电话语音记录和在线交互记录,利于用户和监管对销售行为进行回溯。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实习记者 刘凤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