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艺术是一次发现美的过程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张舒 网编:王诗文 2016-09-22

  
《秋色秋声》

  
《雄鸡》

  
《花开富贵》

作为有着几十年花鸟创作经验的艺术家,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贺伯英在创作时反而越画越谨慎,越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笑称“年轻时画的一些作品现在看来像是‘胡涂乱抹’而来的,现在的自己则更加认真对待创作,追求画得到位”。

发现自然  回归生活

贺伯英非常重视写生,写生早已成为了他不可割舍的习惯,力求在写生中发现生活之美,“美术就是要能反映出美的东西,美术作品要有呈现美的能力”。对所画物体有深入了解,才能带来创作时的得心应手。他谈到,工笔画要求表现起来非常具体,形神兼备,好比鸟类,要抓住其神态却又不极其具体地呈现。所以,利用写生归纳生活,删繁就简,将大自然中最美的东西展现出来就尤为重要。写意画讲究的传神、简练笔墨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写生中的细致观察与感悟。

贺伯英将绘画理解为“一个发现生活、融入生活的行为”。耐心地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从中寻找到素材,并从而得到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他来讲是一件极其愉悦的事情,也是一种享受。“绘画是一种让人静下来的方式,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又赞颂了这个世界。”

“工笔画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实践与研究,现在的人急于出名,功利心较重,很多都不愿花时间伏案而作了。”贺伯英谈道,中国画需要笔墨带来灵动与精神,缺一不可。好比人的骨骼,没有骨骼就不能称之为人,它是人精神气的来源之一。绘画中的线条就好比画面的骨骼,它决定了画的力量与精神。

继承经典  探索出新

对于贺伯英来说绘画创作首先要尊重传统,其次才是创新。所谓的“传统”就是中国画的基础,比如勾线技法的训练;而写生是通往“创新”的途径,有了生活中的摄取,作品才能打动人,有新意,才不会千篇一律,了无趣味。历代的书画界都反映出过“出新”的思想,并不默守陈规,固步自封,对于当今的画家来说贺伯英认为也是如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做出探索与尝试才有出路。“在掌握了绘画基础之后,就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在绘画上创新。”

对于市场带来的诸多影响,贺伯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过市场问题,也没有把画当做商品来对待。作品不能以经济价值论“英雄”,应该关注作品本身。作为一名专业画家,贺伯英建议不要将浮躁带到创作中,静心对待创作,踏实研究专业,提高自身水平才是重要的目标。“画家的艺术风格与水平是多年学习与积淀的结果,不要急于追求名利。”贺伯英表示,画家盲目跟风容易耽误自身的发展方向。自中国书画出现的那天起,经时间的大浪淘沙后,能留下的作品少之又少,形成自我风格,拿作品说话才能站住脚。

学无止境  淡然前行

与早前的创作侧重面相同,近年来贺伯英在工笔花鸟上所花的时间较多,其次是小写意,不变的是他遵循顺其自然、随心而行、认真踏实的创作原则。贺伯英一直保持着自己低调的作风,对于曾经的成绩不愿宣扬。“以前的作品只能代表过去,如今再看过去的作品时,觉得有一些细节还是有待改进的。”因此,贺伯英在从事绘画事业的几十年中并没有举办过个人画展,他表示以前自己没有考虑过举办个展,总觉得作品还不够示人。

今年,经过友人的建议,贺伯英决定举办一场个展,当做是对自己几十年创作的一个小结,自己在挑选作品时很有感触,“年轻时表达事物的方式与情绪都与现在不同,如今下笔更为理性了,动笔之前会多加思考,不会很盲目地下笔”。贺伯英介绍,将要展览的作品是从自己不同时期的创作中选出的,具有回顾性与代表性,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很有意义。希望借此得到各界人士的批评与指正,更好地完善自己。回忆起自己的绘画历程,贺伯英谈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画家都不是在短期就取得成绩的,很多人都是到了晚年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未来的创作,贺伯英坦言没有计划,并表示中国画的创作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自己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始终在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能力。与过去的几十年一样,自己依旧打算随心而画,坦然地在绘画道路上前行。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张舒

贺伯英

●1947年,生于北京;

●祖籍河北省霸州信安镇;

●1968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1979年,于中央工艺美院中国花鸟画进修班深造,师从俞致贞、 田世光、李苦禅、孙奇峰诸位先生,专攻中国花鸟画,兼攻山水;

●1975年,就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任创作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