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银杏叶药品违规事件曾引发了一场食药安全整治风暴,有数十家药企牵涉其中。而正处于闯关IPO关键时期的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纳大”),也因部分批次产品不合格而被贴上了“银杏叶事件”涉事药企的标签。受此影响,华纳大2015年的净利润同比出现逾三成的下滑,公司曾经连续增长的亮眼业绩也被无奈中断,不仅如此,更有业内人士认为公司未来登陆A股市场的估值或将因此而大打折扣。与此同时,有关公司牵涉的银杏叶事件,在招股书中的表述似乎并不全面,这也让公司遭到了信披不全面的质疑。
业绩地雷被引爆
对于主营业务为口服固体制剂和原料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华纳大而言,其业绩增长此前一直十分稳定。然而,2015年曾轰动一时的“银杏叶事件”却引爆了华纳大的业绩地雷,让公司的业绩遭遇了巨大的冲击。
华纳大前身为浏阳市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在2003年正式更名为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经过不断的发展,华纳大近几年的业绩一直保持着连续的快速增长。2013年、2014年华纳大分别实现营业收入约1.94亿元、2.47亿元,对应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约为2085万元、2788万元,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均呈现一路增长的态势。而喜人的业绩也让华纳大萌发了冲击上市的念头。在2015年,华纳大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然而,2015年爆发的“银杏叶事件”,却为华纳大的闯关IPO之旅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
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显示,在2015年,华纳大的营业收入约为2.56亿元,同比增长幅度明显放缓,只是出现小幅微增。而对应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1876万元,不仅未出现增长,反而同比出现约32.7%的下滑。
华纳大业绩突然疲软的原因,则与公司牵涉“银杏叶事件”有关。具体来看,华纳大对召回的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直接冲回销售收入1311.94万元,冲回已结转的成本913.13万元。同时,对库存的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兴达”)采购的原材料,用上述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等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475.06万元。此外,公司还被湖南食药监局处以行政处罚,被没收违法所得164.43万元,并处罚款50万元,罚没款合计214.43万元。由此可见,“银杏叶事件”对华纳大的生产经营确实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信披不全面
虽然在招股书中华纳大主动披露了“银杏叶事件”,但有业内人士质疑,公司的披露并不全面。
招股书中,华纳大曾披露,2015年6月中旬,在国家专项监督抽查中,在流通环节对公司生产销售的19批次银杏叶药品进行监督抽验,其中4批次银杏叶分散片游离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检查项不符合规定;其中15批次银杏叶片(分散片)游离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检查项不符合规定,同时检出槐角苷阳性。北京商报记者查询后发现,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曾于2015年6月22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90家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药品生产企业自检情况的通告(2015年第24号)》中披露了“部分批次产品不合格的企业25家”名单,其中就包括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银杏叶片,15批不合格,不合格率75%;银杏叶分散片,87批不合格,不合格率74.4%)。
然而,事件的全部经过似乎远不止于此。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后发现,随后华纳大又被曝出部分批次药品自检合格但监督抽验结果不合格的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去年7月2日曾发布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公布银杏叶药品专项监督抽验初步结果的通告(2015年第25号)》,其中显示,在去年6月16日-2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组织北京、吉林、江苏、广东、四川、陕西等6省(市)食药监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银杏叶片(含分散片)、银杏叶胶囊进行了监督检查和抽样,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补充检验方法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检验,发现有4家企业6批药品企业自检合格,监督抽验结果不合格。其中,华纳大赫然在列。通告显示,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2批(银杏叶片,批号140608;银杏叶分散片,批号141005)属于企业自检合格,但监督抽验结果不合格。通告显示,经核实,上述4家企业自检系对企业留样检验的结果。抽验结果与自检结果不一致,说明企业留样与市售产品质量不一致。
随后,在去年7月3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又发布了一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公布银杏叶药品专项监督抽验第二批结果的通告(2015年 第47号)》,其中,国家食药监总局《关于公布银杏叶药品专项监督抽验初步结果的通告》(2015年第25号)中已公布的4家自检结果与监督抽验结果不一致的企业中,3家企业再次检出13批药品自检结果与监督抽验结果不一致,分别为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批)、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4批)、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3批)。
值得注意的是,通告同时显示,国家食药监总局2015年第25号通告中公布的4家自检结果与监督抽验结果不一致的企业,除华纳大以外的3家企业均存在调换留样等严重违法行为,被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予以立案调查。而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则调查认为,华纳大6批产品经自检合格但监督抽验不合格问题,系该企业工作疏漏,上报信息错误所致。最终,华纳大也借此理由“躲过一劫”。
“银杏叶事件”后遗症
实际上,“银杏叶事件”对华纳大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据一位医药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自“银杏叶事件”之后,银杏叶提取物的价格就一路上涨。而在华纳大招股书中,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银杏叶提取物的采购均价自2013年以来一路暴涨。2013-2015年,银杏叶提取物的采购均价分别为482.97元/kg、555.64元/kg、854.58元/kg,而在今年一季度,银杏叶提取物的采购均价更是达到了1025.64元/kg,相对于2013年时的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12.36%。“原来是有些企业自己做提取,后来出了这个事情之后,不允许自己做了。实际上生产银杏叶提取物的厂家非常少,加上工艺要求挺高,所以价格肯定上去。尤其现在生产厂商少了,市场上采购量大了,价格就会上来。”对于银杏叶提取物一路涨价的原因,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如是说。由此可见,“银杏叶事件”爆发之后,诱发了银杏叶原材料市场的行业洗牌,从而直接推高了银杏叶提取物的原料价格。
史立臣认为,银杏叶提取物的持续涨价,虽然对于药企的业绩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利润肯定会受影响。“成本上涨了,有一些产品主要看主销渠道在哪儿。如果主销渠道在医院,通过招标进去的,招标价格是稳定的,成本上来了,销量不会受影响;若主销渠道在药店的话,随之提价,这种情况下,会影响经营业绩。”上述医药业内人士更是直言,原材料的上涨肯定会导致药企生产成本的提升,如果最终产品的销售提价幅度低于成本的上涨幅度,或者提价之后产品销量受到影响,均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的冲击。不过,华纳大似乎对此十分乐观。“2016年一季度,随着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召回事件影响的逐渐消除,公司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销售额回到正常水平,带来整体销售收入快速上升。”
除此之外,由于此前华纳大多家重要供应商也均被卷入“银杏叶事件”,这也让华纳大原先的供应商体系遭到了市场人士的质疑。招股书显示,徐州技源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技源药业”)为华纳大2015年的第三大供应商,华纳大当年向其采购约635万元的原材料。而技源药业也为“银杏叶事件”的涉事企业之一,不过其由于主动报告违法行为、彻底召回问题产品等原因,具有减轻情节,被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予以警告。而在2013年,华纳大的第二大供应商为桂林兴达,当年公司向其采购原材料的金额约为550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约为5.98%。需要注意的是,桂林兴达最终因外购无资质企业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进行贴牌后对外销售,造成下游制剂企业生产的药品被认定为假药、劣药,违法情节严重,而被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此外,桂林兴达还因生产假药银杏叶制剂及提取物的行为涉嫌犯罪,被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有关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此,有业内人士质疑,此前多家重要供应商存在“黑历史”,可能意味着公司在供应商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进而可能让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生产的药品质量感到担忧。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商报记者曾在上周二致电并发函采访华纳大,但对方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
北京商报记者 董亮/文 贾丛丛/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