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南主席所淘书籍
鲁小本(右)和泰斯在一幅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照片前合影
收藏不论古今、不分国界,而在于一颗执着热爱的心。
马格南图片社现任主席、国际著名摄影家马丁·帕尔是个摄影书收藏者,如果从上世纪60年代他买的第一本画册算起,马丁·帕尔的摄影书收藏史已经有半个世纪。他在英国布里斯托的私人图书馆目前有1.2万多册摄影图书,所以,他除了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摄影师之一,现在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摄影书收藏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丁·帕尔也是潘家园的常客,很多私藏都来自潘家园淘书所得。
2015年4月,“中国摄影书集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这个由马丁·帕尔和“鲁小本与泰斯”摄影小组联合策划的展览,通过100多部以中国为主题的摄影画册,展示了从清末民初至今的中国百年历史。翻阅这些来自不同年代的摄影集,人们可以看到清末优雅恢弘的“燕京盛迹”,也能够看到今日中国人的灿烂笑容。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这其中有不少展品竟然是外国小伙鲁小本和泰斯从潘家园旧货市场淘换来的。
马丁·帕尔办展的初衷源自潘家园淘书的灵感,鲁小本曾是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的研究生,他曾帮助马丁·帕尔在中国举办了一次摄影讲座。马丁一直在从事摄影史的研究,对来自中国的摄影集有着浓厚兴趣。讲座结束后,马丁和鲁小本一起前往潘家园旧货市场淘书,看到那里数量庞大的摄影画册,鲁小本突然意识到,西方人所看到的有关中国的影像,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从此,鲁小本成了潘家园的常客。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各种以中国为主题的摄影画册就堆满了鲁小本在北京的公寓。
马丁·帕尔每年都要来中国,除了图片社方面的工作,淘摄影书也是重要工作。“摄影书一词在中国是2003年前后才流行起来的说法,以前中国的摄影书籍叫画册”,马丁·帕尔和鲁小本刚开始启动“中国摄影书集”研究项目时,在潘家园淘了很久。每次,一口流利中国话的鲁小本都会拿出骨子里的老北京姿态向店家询问是否有摄影书,大多数人都跟他摆手,示意没有这个东西,有位懂行的从店里拿出一本书,问他要这个东西不。他告诉鲁小本,这叫“画册”。
通常,许多摄影爱好者总爱到处炫耀自己要出“画册”,但绝对没人说过要出摄影图片史。作为世界最著名的摄影书收藏家,马丁·帕尔自然不会错过中国的“画册”史。2007年,他与现居北京的荷兰艺术家鲁小本展开对中国摄影书历史的研究。此后,马丁一直保持着每年来中国的习惯,鲁小本则作为重要战斗力,淘遍潘家园旧货市场。直至2014年底,他们在中国摄影艺术专家、收藏家、国家博物馆的专家等众多友人的帮助下,将摄影书的历史集结成《中国摄影书集》一书。
聊起收藏经历,一本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出版的精美画册《上海》至今让鲁小本感到兴奋:“尽管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看到这本书时,你仍会被人们脸上洋溢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感染。”而改革开放至今出版的画册,则被他称为“中国摄影的文化复兴”。在他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摄影画册表达自我和展示中国摄影发展的功能还在不断发酵。当这些出版于不同年代的摄影画册汇聚在一起时,人们自然能够将其排列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叙述。不过对于马丁和“鲁小本与泰斯”摄影小组来说,这却是一个后来才意识到的事情。鲁小本笑着说,在最初寻找这些画册时,他们的出发点只是想要收集到好的摄影画册,但后来在进行整理时发现,这些影像其实都是存在于历史进程之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过往的新视角。
如今马丁和“鲁小本与泰斯”摄影小组已经收藏了超过1000本中国摄影书,但在他们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他们计划再出版关于中国摄影画册历史的书籍。另外,考虑到仍有大量的摄影画册散落在民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发起了“中国摄影书集”的线上版本,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国摄影画册成为历史的注脚。
收藏无国界,潘家园的“一线牵”让无数收藏爱好者的跨国界收藏变得触手可及、信手拈来,“淘宝”文化果然魅力无穷。
(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