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IT论道

“95后”的失败并非年轻的错

出处:IT互联网周刊 作者:张绪旺 网编:张兰 2016-07-10

最近,神奇百货事件刷屏。自从被离职员工吐槽之后,业内外对“95后”创业少女王凯歆及她的公司颇有看法,质疑声此起彼伏。

“前员工不知自己被裁”、“没有合理管控公司现金流”、“运营数据造假”……舆论的声音铺天盖地地砸在这家年轻的公司身上。

是的,年轻,几乎成了评点事件惟一的判断标准。

有互联网传播的存在,从神话跌落神坛就像曾经从籍籍无名到一夜成名一样容易,批评成为审度这个行业的标准姿势,但罕有不贴标签和不偏激的观点。

在一篇篇亦真亦假的报道中,王凯歆被描述为一个不会用人、任性骄纵、浮躁幼稚的年轻人。这样一来,对神奇少女的批判没有一点专业精神,就像我们曾经对全部的“80后”、“90后”的批判一样——一刀切。

据称,神奇百货获得8万安卓用户,每日单量接近1000单。但这一数据的真假通常只是当事方的一家之言。由于无法验证,外界更喜欢用阴谋论对个人进行开炮。

能否用实打实的业绩消除质疑声尚不得而知,但即使失败也不应该是年轻的错。从马佳佳、余佳文再到王凯歆。他们的成功,你们说是“年轻”的功劳;失败,你们更喜欢拿“年轻”踏上一脚。

普通的年轻人,冲动、浮躁并不会成为质疑的众矢之的,我们还会宽慰地“摸摸头”。但换做创业者,这些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错误。

错误从一开始就发生了,年轻、冲劲、洒脱,从来不是创业的必要因素,更不是惟一因素,但投资人喜欢拿这个蛊惑人心。同理,出现问题,年轻,就成了拿来揶揄人的尚方宝剑。

难道陈年、毕胜就没有失败?因为他们并不年轻,所以没被贴上标签。可是,敢于孤身一人挑战传统人才模式的少女王凯歆却成为舆论情绪发泄的出口。

投资人绑架了他们的年轻,利用了他们的情怀,却宣传了自己,还能找到接盘侠。在给王凯歆贴标签的时候,就已经给行业释放了信号,提前预设了判断,这并不公平。

张绪旺

张绪旺

北京商报评论员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