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李嘉存:学无止境 画中自修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张舒 网编:朱先锋 2016-06-30

C2016-07-01燕京书画周刊2版01s001
《神八上天 中国人骄傲》

C2016-07-01燕京书画周刊2版01s002
《春风和畅》


《鸳鸯》


《荷韵》

李嘉存生于北京南城。因为家中有人从事戏曲行业的工作,李嘉存自幼年起便喜欢上了京剧,常唱花脸。后来,李嘉存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高英培为师,成为了一名相声演员,还曾参演过很多影视剧。不同的工作经历让李嘉存有了各样的身份,工作之余,李嘉存在绘画上也有着无限的热爱与坚持,几十年来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绘画之路。200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十周年,李嘉存的个人画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出,让人们看到了他在工作之外的另一面。

北京商报:早年丰富的阅历是否影响了您的绘画创作?从何种程度上影响?

李嘉存: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一个道理,人生中我们的各种“涉猎”对艺术都有着非常大的好处。我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从年少时期至今,经历了很多事情,也从事过各样的工作,这些经历都是我人生中极其宝贵的资源。我的经历与创作的主题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我喜欢画大写意,在创作主题上偏爱花鸟,选择花鸟是出于纯粹的个人兴趣。

北京商报:对您来讲,影视、戏曲等艺术形式与绘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吗?有无共同点与不同点?

李嘉存:古人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无论在生活、工作、创作中,都有一个暗潜中的“理”,这个理就是尺寸。无论在哪个行业,“尺寸”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人与绘画都讲究尺寸。尺寸是阴阳、高低、大小、深浅、疏密。相声讲究快慢节奏的运用,绘画也是这样。就好比绘画中画竹子时,行笔该快时不拖沓;画八哥时行笔要慢,过于快就“跑出去了”。

北京商报:恩师康宁对您创作的影响有哪些?

李嘉存:我与恩师康宁认识足有40年了,是他将我领入绘画之门。在认识恩师之前,我是一个不会执笔、用纸、笔墨、颜色的人。经过恩师的授教,如今的我在绘画上有了些许成绩。恩师从李苦禅先生处继承的教学理论“示范教学”,对我影响很深。“示范教学”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教学方式,每当学生不明白时,恩师就现场给学生示范。恩师曾经画出一只蝴蝶以示范,而后让我们学生从蝴蝶的结构、颜色、姿态等方面自行寻意,最后再画出来,这使我在自主理解画意与画技方面得到了很有效的帮助。

北京商报:推动您多年来坚持绘画的是什么?

李嘉存:坚持绘画是我个人的想法,绘画是我无法割舍的爱好。年少的时候我就喜欢画画,画些京剧脸谱。我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把劲使在暗处”。我的父亲常教导我:“家有金银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所以自小我就懂得人要有份手艺。现在人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其实是在我年少的时候就有的一种精神。我年轻的时候想着要好好工作,脚踏实地,然后再做出一些出类拔萃的成绩。因为一直喜欢画画,就希望能更加深入与系统地学习下去,所在40多岁时我就去了中央美术学院学国画。

北京商报:听说您为自己的书房起名“三不斋”?

李嘉存:“三不斋”的斋号出自我人生的座右铭“不躁、不满、不油滑”,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绘画中,我都要求自己做到这三个“不”。我还有一个堂号叫“二吃堂”,出自“做人吃亏、学艺吃苦”这句话,这也是我自修的参照、人生的准则。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张舒

李嘉存

回族,1954年出生于北京南城。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铁路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花卉协会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