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燕京书画

从“自我”到“无我”

出处:燕京书画周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张舒 网编:康秋炎 2016-06-16

D2
《人物之一》


《人物之二》


《墨龙》

打开周弘云的淡墨小写意作品画卷,一股清新致远之气发散开来。他不拘于传统宗教绘画的形式,更为注重的是意境的塑造。这种创作风格在不失绘画庄重之感的基础上,融入典雅清丽的视觉特色,助观者更加自如与深刻地带入清净的世界。

投师名门  留学海外

出生在教育家庭的周弘云自小学习绘画,小学美术教师为著名画家崔如琢。大学期间专攻中国古典美术,曾受教于爱新觉罗·溥佐教授。这期间他参加了山西永乐宫、甘肃敦煌、北京法海寺等著名壁画的修复及复制工作。周弘云还曾作为助手,在范曾工作室学习与工作了11年。

周弘云于1990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艺术大学研修,钻研日本绘画及装饰艺术。在这期间受当地寺庙邀请,得以观摩各寺中所珍藏的宗教题材画作。这些画作出自不同年代,有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更是不乏中国早已失传的画作。面对这些传世经典,周弘云表示当时感到强烈的震撼,崇敬之心由衷而生,从此便开启了自己在日本十几年的宗教题材绘画修复工作。

留日期间周弘云发现大量的宗教画作都具有极强的艺术与历史价值,用他的话说就是每一幅画都令人动容。在与寺庙商议后,他将自己的临摹带回了中国。在一次与他人的交谈中,周弘云得知他临摹中的一幅正是国内早已失传的宗教画像,这让他意识到收集与整理这些画作对于宗教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也是他十几年来坚持发现与记录宗教绘画的原因。

借力水墨  别开生面

周弘云临摹的大量作品原稿都为工笔重彩,而他本人在创作时则希望通过小写意带动观者更多的心理触动与思想升华。他认为中国人对水墨的理解非常深刻,与水墨一同而来的领悟力也是无穷大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一些较为抽象的东西展现出来。

小写意游走于写意与工笔之间,细腻又不失洒脱。周弘云谈到,在自己的一次观摩中,他发现了小写意画这种艺术方式。唐代僧人曾用手指作画,以写意的手法彰显佛经中的意境,这给予了他很大的启发。周弘云坦言,在小写意画尝试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在绢本上写意,画面容易花,很难达到纸本上的晕染之感,但在反复尝试之后,自己逐渐地摸索出了技巧与经验,这些都是很好的艺术上的成长。

材质的选择是周弘云在创作中较为注重的一项,有着自己的使用习惯。创作中他使用了不少个人收藏的国产绢本,色彩上则会使用日本矿物色。日本在中国古代艺术颜料工艺上有所传承,矿物色彩分类细致,色系较广。矿物色带来的自然质感有助于色彩上的运用,比如靛蓝色可以带来一种清新的视觉感受,更好地渲染出轻而灵的“虚空境界”主题。  

自我无我  以艺静心

周弘云的画作给人以清淡幽静的感觉,创作时少掺加杂念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准则。他通过意笔创作方式得到了“忘我”领悟。“意笔画”要求画者在三分钟内创作出一幅画像,在这样的短时创作中周弘云寻找到了一种“忘我”的创作状态。周弘云表示,“自我”只是一个符号,在创作中放弃自利的意识,全身心地沐浴在如何传播“意”的思考中,这会让创作变得更加纯粹,也更有意义,所作的画也自然顺畅圆满。

人生短暂,所以人生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周弘云说,绘画创作为自己带来了身心的愉悦与入境自修的动力,锻炼了自身的修养。

目前,周弘云在中国与日本的时间各半,参与中日文化的交流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为中外文化交流交往献出一份力。他讲到,人常道人生要有所追求,要充实自己的内心,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容易躁动,很难静下心来。“平静内心,修心反思”是他通过创作获得的感悟,也是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周弘云谈到,文化与艺术是人静心、修心的好助手。艺术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内心,艺术最可贵的就是给人带来“美”的荟萃与精神上的共鸣。绘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张舒

D2..
燕京书画社总经理石占成(左)与周弘云探讨绘画技艺

周弘云(弘云居士),1964年出生于北京,从事佛教绘画创作及佛教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工作。其作品曾作为国礼,由斯里兰卡总统、新加坡总理、泰国僧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香港各大佛教领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