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为活的文化传承载体,是文化消费需求的来源之一。5月28日-6月1日举行的第四届京交会非遗专题将以“‘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服务贸易”为核心,通过一会一展,促进服务贸易对接,推动中华非遗“走出去”,实现价值再生与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燕京八绝之一的雕漆技艺在“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雕漆技艺传承人、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满建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离需要创新,同时也离不开国际化的展示平台。
北京商报:“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雕漆这项非遗技艺都有哪些变化?您觉得非遗“走出去”的必要性是什么?
满建民:非遗“走出去”对宣传民族文化有促进作用,同时对非遗技艺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我的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有七年,而工作室里的从业者也从最初的2人发展至如今的20人。特别是近几年,我开始关注非遗展会,并积极参与其中,这对非遗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收益,可以说“走出去”能为非遗带来双赢。
京交会这样一个国际性展示平台对中国传统非遗走向世界具有推动作用。非遗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国际化也是很有必要的。“走出去”主要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值得被人关注。
目前非遗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收藏群体,都呈现年轻化的改变。这令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这些年轻人事业更开阔、想法更独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体现个人的特点。
北京商报:在您看来,非遗实现市场化存在哪些阻碍?
满建民:非遗市场化是非遗技艺发展的愿景,但就目前形势来看,非遗还无法全部实现市场化。
首先,市场化的衡量标准是量产。目前这一标准对大多数非遗来讲都无法实现。主要是因为从业人员短缺,其次是手工作品的独特性。而这都无法满足量产这一要求。
其次,非遗产品多为珍贵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收藏市场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对大众而言从价格上却并不一定能接受。所以非遗产品目前还无法实现大众化。
北京商报:非遗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就目前形势来看,您认为非遗技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局?
满建民:非遗发展近年来一直很火热,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包括政府、民间、明星等等,他们对非遗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支持。
但在近几年雕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大多数非遗技艺或手工艺品而言都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假冒伪劣。虽然这些伪劣产品价格低廉,但对非遗发展不仅没有推动作用,反而还拖了非遗的“后腿”。这些产品不仅让消费者损失了钱财,同时也让非遗辛苦经营出的好名声被砸。因此,非遗发展一定要走高、精、尖路线,不能把民族的手艺搞砸。
北京商报记者 徐磊 张茜琦
雕漆技艺介绍:
雕漆技艺是我国传统髹饰工艺的一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雕漆所用的漆是天然漆,又名大漆。雕漆是制作周期最长的髹饰工艺,要在胎体上髹涂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漆液,然后根据设计样稿雕刻浮雕式花鸟、人物等形象,再进行烘干、打磨、抛光等工序。复杂的工序和冗长的制作周期推高了雕漆器物的制作成本。自从漆器烧造工艺成熟以后,漆器在民间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但逐渐演变成为高档的奢侈品,主要服务于皇室、贵族。和其他髹饰工艺相比,雕漆堪称漆器中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