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谁来鉴定“文物鉴定专家”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1-30

  一边是鱼龙混杂的鉴定专家、鉴定机构、各式各样满天飞的鉴定证书,另一边却是让人无奈的监管制度,更是助长了行业中不规范行为的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在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方面,虽然文化部2009年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鉴定有相关规定,但这部行政规章的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此外,对于民间鉴定者所需承担的责任无明确规定,因此即使文物鉴定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

  在李庚看来,如今民间鉴定机构的所有制性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经济利益输出的现象。“民间的鉴定机构所有制带有第三产业的性质,纯属市场化的操作,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受利益驱动有些的确有经验的行业专家会为钱走穴,甚至丧失立场,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公司或者个人的代言人。”

  相关人士对此表示,在监管缺位的背景下,艺术鉴定圈“揠苗助长”、鉴定证书跑马圈地也就成为必然。

  落实惩罚机制  加强行业自律

  虽然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文物鉴定行业的中国服务业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但是规范文物鉴定行业市场,为日益升温的收藏品市场做好鉴定服务的需求已经显得尤为迫切,行业亟须走向规范化。

  李庚表示,针对鉴定专家鱼龙混杂的局面,应该从准入门槛入手,成立资质认证委员会,对于从事文物鉴定工作的人员不仅要进行培训、考试,对合格者颁发证书,还要进行定期复检、年审,并设立投诉机制。此外,对文物鉴定行业的定期考核,不光要有针对文物鉴定机构的工商部门年检,还要有对所从事文物鉴定人员的艺术修养的年检。

  李庚还特别建议文物鉴定师所鉴定的物品要建立追溯制度,对于一些有证据证明故意做虚假鉴定的专家,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于一些道德好的、鉴定数量质量精良的鉴定人员,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表扬。

  随着收藏品市场的发展,将来可能还会有文物银行、文物租赁等行业,文物鉴定行业从事人员将大有可为。因此在文物鉴定专家的人才培养上李庚表示,当下应大力培养文物鉴定行业人才队伍,培养30-50岁的精干力量;还可以成立鉴定协会,以后形成行业自律;同时,全社会也要培养对历史文物知识的普及,让一些简单的伪文物无处遁形 。

  此外李庚还极力推崇重视鉴宝世家的作用,他建议国家应该给出一部分资金重点保护鉴宝大师。“鉴定世家有经验积累,有眼力、有兴趣。现在除了有鉴定大师,还应当有大师传承。”

  而在雷从云看来,规范文物鉴定市场还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没有责任,有些专家就会违背良心出具一些假的鉴定证书,有了法律相应的惩罚机制,专家在开具鉴定证书时就会有所顾虑。在完善法律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细化,明确在何种情况下,文物鉴定专家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不过雷从云同时指出,文物鉴定是一个依据个人知识经验积累所做出判断的工作,有些专家的鉴定并不是恶意做虚假鉴定,而确实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局限所致。因此,在完善相应法律时也要注意分清不同状况,避免一刀切。

  此外,雷从云特别呼吁,业内同行应该形成自身的自律,注重打造自己长久的权威和声望。“市场是大浪淘沙的,谁是专业的、权威的,时间长了就会见分晓。”

  对于文物鉴定业乱象,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也很无奈,“实际上文物鉴定的真假难辨一直是困扰收藏品交易的难题,而对于文物鉴定专家行为的约束惟一可行的也只有专家的道德,制度和法律都难靠谱。所以,艺术品市场从来都是假的价格,真正的价格都只是在收藏人的心目中”。

  但是他表示,实际上,收藏品的真假并不影响市场的交易,与其纠结于收藏品的真假,不如索性不要去管真假,完全依靠市场的方法去给物品估价。

如何靠自己鉴定藏品

  巧用科学仪器

  部分藏品领域已经有相应科学检测设备,比如可使用相关设备对陶瓷类藏品进行元素成分分析以确定其生产年代。 玉器的鉴别方法有光谱分析、极谱分析、激光显微光谱分析等科学检测法。

  善于查“颜”观“色”

  藏品靠“眼力”也可识别一二。比如,玉器可从其颜色是否“纯正”、“均匀”等判断玉的好坏,另外还要注意玉的“净度”、“透明度”。

  熟谙历史知识

  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因此,鉴别文物的年代就要多了解文物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记者手记·

  “别让文物鉴定成为投机倒把的游戏”

  记得在去年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皮五传奇》,里面有一个情节,奸商潘彩臣为了赚钱,开了个古董行取名为“串货行”。皮五的好兄弟倪四在街上花了十两银子买了个金镯子,后来发现是铁制的。谁知拿到“串货行”,编了个宫廷的故事,竟以几倍的价格当古董卖给了另外一个买家。于是许多老百姓把名为古董实为经过加工的日常用具都拿来“串货行”里当古董漫天要价,买家们也在“串货行”倒手获利。

  皮五见这阵势,感觉不对,对其老婆感叹说,要是假货也值钱了,情况就不妙了。如今的收藏品鉴定市场的乱象,也不禁让笔者感叹,如果假的也能当真的卖那就惨了!

  虽说收藏品交易,关联的双方一个是买方,一个是卖方,即使假货当真的卖了,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原先属于个人爱好的收藏品,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就也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正如道德有道德的准绳,价格也应该有价格的准绳。如果真假不分且一味地放任自流,那么收藏品这个原本属于高雅的艺术,竟成了那投机取巧的商贩子手中的玩物,也就变得不高雅而是铜臭味十足了,久而久之整个市场也会充满经济的泡沫,待到泡沫破灭的那一瞬便要生出是非来。

  收藏品从某种意义上属于精神文化用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用品的交易、需求会越来越多。假如,收藏者以正品的价钱买到了假物品,并且还状告无门,评判无门,那么毒害的不仅是收藏品交易市场的热度,人们对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也会存在质疑。

  此外,在此还要奉劝那些名不副实的鉴宝专家们,心里也应该有杆良心的秤,如果你只为那些投机倒把的商贩们做些图利的鉴定,那么你的鉴宝生涯必定不能长久。而如果你够专业并且凭良心做鉴定,那么待市场规范后,无人会质疑你的权威和声望。

  ·行业建言·

  对于文物鉴定行业的种种不规范现象,社会上的各类人员也纷纷发出了声音,北京商报记者搜集到了以下几个代表性的意见,以供业界参考。

  

  ■很有必要由国务院会同文物、工商和科技等部门制定出一部统一、科学的法规,明确文物鉴定的监管主体、人员组成、鉴定办法和法律责任等问题。同时,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之下,应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统一和科学的文物鉴定资质资格认证管理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行业规范。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陈根发

  

  

  ■鉴于鉴定与被鉴定的行为已属经济合同关系,鉴定收费方如果出错应按合同法双倍赔偿交费方及承担该件藏品的一切经济损失,这样可起到督促鉴定者负责任的目的。

  收藏界人士 林少蔚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乱象丛生,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行业。因此,有必要确立一条新的行规:文物专家只问真伪,不管价值。一件文物值多少钱,交由市场去说了算。如此,则可以救专家于诱惑,还文物以安宁。  

  媒体评论员 刘琼

  

  

  ■真正的文物科技鉴定不仅需要仪器,更需要专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业内似乎还没有一家正规的科研单位,因此,文物科技鉴定急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议尽快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文物科技评估中心,并且这个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  

  学者 王昌燧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