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服务经济为什么重要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1-30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常低。理论只关心服务是否具有财富创造功能。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将服务视为一种专门职能及独立的经济部门存在,而不是附庸。

  “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服务不创造价值,是非生产性活动。从事服务行业的人越多,经济增长就会下降。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根据主观效用价值理论,认为服务属于生产性劳动,并将服务劳动成果称为无形产品。

  卡尔·马克思:肯定服务的使用价值,指出与资本交换相联系的服务是生产性劳动,与个人收入交换相联系的服务是非生产性劳动。

    1776

  《国富论》

  自由放任

  服务的价值创造被忽视

  工业革命完成,城市文明及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服务不再是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属于生产性劳动的产业。

  对大萧条的反思之一,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由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即人们开始对衣食住行等需求减少而对服务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增加。

  英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第三产业概念,用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之外更高级的需要,生活便利、娱乐等精神上的需要。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服务性产业概念。随着国家的经济进步,劳动人口将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再由制造业转移到商业和服务业。

    193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市场失灵

  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迅速扩大

  二战后,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服务业渐次繁荣。发达国家人们的消费需求明显转向服务产品。服务不仅创造就业,服务更是社会经济结构变革背后的推手。

  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的勃兴,政府干预经济成为主流选择,政府公共服务已成为社会总需求中的一大构成。

  上世纪50年代,布坎南创立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失灵的可能性,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服务的扩大化有所矫正。

  美国经济学家福克斯:服务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逆转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同质化现象,中小企业取代大型企业成为服务经济的主角。

  在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坚持,服务是非生产性领域,并不创造财富,其只依赖于社会再分配。这被认为是导致苏东地区经济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1962

  《同意的计算》

  政府失灵

  政府的公共服务

  并非理论上的“有效”

  由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的滞涨,引发对服务经济的深度研究。服务与创新结合,服务成为第二轮全球化浪潮的关键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服务部门的增长会导致成本病。美国的危机在于,第三产业的过度膨胀。不过,该理论受到广泛质疑和批评。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即将来临的后工业社会中,人类将过渡到主要以服务产品为消费对象的阶段。后工业社会的实质就是知识。

  产业服务化理论诞生,无论什么产业最终都将转向服务化。与生产紧密相关的服务是服务业增长的最强部分,这是未来经济的大趋势。

  “十二五”规划提出“服务经济”概念。中国开始思考“服务立国”的战略命题。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