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今年以来国家更是多措并举促消费,但收效仍不及期待。昨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针对目前促消费遇到的重重关卡,提出在服务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等六大领域内主打“消费升级”这一新理念。而为更好地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意见》还从供给端给出建议,表示将“加快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
促消费遭遇瓶颈期
进入今年以来,中央及政府多个部门屡次发文促进消费,一些措施甚至已经开始发挥催化作用。4月16日,商务部研究院《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目前供给层面的市场定位区隔明显,高端消费与大众消费分野常态化。智慧生活消费、绿色环保消费、全球时尚消费等将成为今年的主要消费热点。
在4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政府从完善进出口的角度促进消费发展。会议决定,增加群众购买意愿较强的消费品进口,并将开展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的试点,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等等。今年6月1日,中国已降低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
“双11”当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恰合时宜地提出“要以民众消费需求升级,促进国内消费品产业升级,并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消费升级的理念由此应运而生。而在随后的两天,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先后谈及今后消费升级方向并就消费升级相关文件进行解读。
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和鼓励下,消费确实不负众望,对于GDP的贡献率也有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GDP增长6.9%,单消费就拉动了4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58.4%,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51.2%。但业内人士也表示,虽然在“三驾马车”中站稳了脚跟,但与西方国家70%-80%的贡献率相比,我国消费正处在明显的瓶颈期之中,未来仍有很大升级和发展空间。
旧供给乏力
尽管消费已跃升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但随着消费结构和居民消费意愿的变化,新消费需求与现有消费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促消费也需要更加灵活变通并找准发力点。
三季度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特别是新兴业态消费增长较快,居住类消费回暖,节能智能消费日趋旺盛,例如新能源汽车销售就同比增长了2.3倍。此外,调查还显示,居民消费意愿正在进一步提高,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20.4%,比上季度高出3.5个百分点。
从刚刚结束的“双11”网购大潮中,我们也能明显体会到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阿里巴巴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双11”当天共有超过3000万人从海外采购商品,即所谓的“海淘”。
商务部特聘专家、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筹备组研究员赵萍对此表示,随着扩大内需达到临界点,在已有的供给结构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明显得不到满足,“海淘”兴盛的背后正是国内适应新消费需求的消费供给严重不足。
“随着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我们促进消费的手段也应当随之做出变化。”赵萍表示。在她看来,国务院连发两文强调“消费升级”和“新消费引领”,本质上都是对原有促消费手段的一种改进和更新。随着居民对于更智能、更环保、更高标准商品消费需求的层出不穷,想要将消费稳定在国内市场,不使之大量流失海外,提供更有效的消费供给是最重要的前提。
力推新供给
与近期大热的“供给侧改革”一样,促消费的关键点也落在了“新供给”的肩上。《指导意见》也明确表示,“要形成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曾表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在业内看来,这同样也适用于促进消费。一位消费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融资便利等措施为企业减负后,企业会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从测算交易成本转投到产品创新等方面,这样就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供给产品的质量。
赵萍则表示,新供给是在主动寻求消费市场中的亮点,特别是通过创新供给等手段可以促进消费发展,与以往刺激需求端相比更具主动性。比如《意见》中提到的“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赵萍就认为,在“双创”背景下,新消费供给既可以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能通过市场竞争等手段调整现有的市场供给结构,淘汰掉市面上的无效供给和过剩供给。
不过赵萍也坦言,供给端的创新和改革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仍然有限,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新供给确实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则是另一项决定因素。她建议应通过调节个税起征点、转变税制结构等方式为消费者减税,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为消费一端打好前阵。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南淄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