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封关于董事长的举报信,一度让长虹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从举报信的内容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于长虹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巨额投资下最终却遭遇工厂建成即停产的尴尬局面。透过该等离子事件,可以看到的是昔日彩电老大长虹欲夺回电视“王座”,押宝等离子电视失败而留下的遗憾。
从电视“王座”跌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彩色电视开始崛起,通过引进国外生产线等自主生产,国内电视逐渐摆脱主要元件依赖进口的局面,进入规模化发展。
随后外资品牌逐渐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在生产线技术、工艺、功能等方面的落后,国产电视遭遇较大冲击。为了打破这一局面,1989年长虹率先挑起了价格战,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降价,凭借低价优势国产品牌抢回了失去的市场,并使彩电在中国迅速普及。
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长虹一度是国内彩电市场的绝对领导者。数据显示,1997年,长虹彩电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令人惊叹的35%。
长虹并不满足于此。1998年,长虹前董事长倪润峰实施了轰动彩电业和彩管业的大举措,收购垄断国产彩管,希望借此来限制彩电同行,从而实现彩电价格的相对稳定和维持长虹彩电的市场垄断地位。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长虹的产能不断拔高,但是销售却难以达到预期,导致公司积攒不少库存。为了打破僵局,长虹在倪润峰带领下实施国际化发展,并与美国Apex公司签订协议,将长虹产品贴上Apex的牌子打入美国市场。
通过该策略,长虹在国内外销量取得较大突破,然而在与Apex公司的合作上,却出现了问题,长虹不断地供货,但是Apex公司却拖欠款项。这一款项直到2004年7月赵勇接替倪润峰担任长虹董事长,也未能收回。
2004年底,长虹发布公告,拟对Apex公司拖欠长虹货款46750万美元进行坏账计提,预计最大计提金额为3.1亿美元。当时有业内专家预计,仅“彩管收购案”、“Apex坏账”事件,长虹损失超过了50亿元。
为复兴押宝等离子
在长虹遭遇亏损的同时,康佳、海信、创维、TCL等国产品牌也在崛起。资料显示,2003年上半年,康佳一举拿下了国内彩电销量冠军。这也使赵勇一上位,便背负着长虹重新崛起的使命。
就在同一时间点,国内彩电企业也处在CRT向等离子、液晶电视升级的十字路口。最终,长虹选择了等离子。
对于长虹的选择,业内人士认为难言对错。当时国内正处于“缺芯少屏”的尴尬局面,液晶电视面板主要依赖从日本、韩国等地企业进口,而外资企业轻易不愿将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技术出售给国内企业。相比之下,当时等离子面板投资和专利门槛较低,建设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后,便可突破电视核心配件面板受制于外资品牌。
Display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表示,进军等离子是长虹在当时条件下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选择,是在现实约束下的可行选择,很难说它是正确或者是错误,无论是液晶六代线还是八代线,长虹当时都没有经济实力可以推进。
2006年,赵勇在四川省“工业强省会议”上正式宣布确定长虹投资方向为等离子屏,并于2007年抛出了2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计划。
资料显示,四川长虹于2007年启动虹欧公司PDP项目一期工程,规划总投资6.75亿美元,年产PDP模组达到216万片。截至2013年底,对虹欧的投资达到17.2亿元。然而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建成后,并未给长虹带来利好,反而拖累了长虹业绩。种种因素下,2014年11月,长虹公告称,拟以6420万元的价格出售连年亏损的虹欧公司61.48%股权。至此,长虹等离子复兴之路彻底封闭。
等离子生态全面崩盘
与其说是长虹投资等离子失败,不如说是整个等离子生态的失败。
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等离子电视出货量为1800万台;2013年,等离子电视只有约1030万台。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指出,对国内市场来说,如今等离子电视基本上已难见踪影。
等离子电视在市场不断下滑,相关企业也相继撤离。2005年东芝宣布停止等离子电视研发;2006年索尼宣布退出等离子电视;2007年富士通宣布停产等离子电视;2008年先锋表示停产等离子电视;2013年,松下选择了退出等离子电视。
2014年韩国三星、LG方面也先后证实将停止等离子电视和等离子面板的生产。长虹对虹欧公司股权的出售,也被看做是中国彩电对等离子电视的放弃。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称,等离子的落败主要是等离子电视企业的技术封闭所导致。以松下为主的等离子阵营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保守战略,行业没有跟进者。而液晶产业相对比较开放,技术共享,整个行业最后越做越强。等离子的失败对于长虹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长虹、海尔、联想、海信等企业便提出“创办百年”、“百年企业”等口号,而直到今天,时间还尚未过半。虽然长虹在等离子的策略上是失败的,但是却并非没有再度崛起的机会,毕竟长虹如今不仅在彩电市场仍占据国内市场前五,并完成了白电产业的布局,在智能家居发展浪潮中,全产品线的布局无疑是利好的。至于接下来长虹能否抓住这一轮机遇重新崛起,则由时间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