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文化消费

赵青仲:禅意的风景

出处:中国书画周刊 作者:隋永刚 网编: 2015-06-05


《寒山对弈图》


《后山月图》


《京郊一景》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生活中,画家赵青仲性格乐观开朗,待人热情,但他的艺术展现的却是另一面,孤寂的远山、独钓的老翁、漫天的大雪……这些他在画面中营造出的意境,让观者感受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禅意。他说,这并不是刻意为之,是自己日常心绪的一种自然流露,希望在与观者的互动中得到心灵的共鸣。

一本《芥子园》结缘山水艺术

自幼喜欢画画的赵青仲,因为一本《芥子园》与绘画结下了缘分。上世纪70年代,赵青仲还在上中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班上的同学用宣纸临摹《芥子园》画谱,看到墨痕在宣纸上流出的印迹,把赵青仲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告诉他宣纸是在荣宝斋买的。放学后,赵青仲坐车就直奔琉璃厂,找了半天才找到。回到家,赵青仲就迫不及待地画了起来。

画了一段时间后,赵青仲感到国画还得从临摹入手,这才想起同学的那本《芥子园》。从同学那里借到画谱后,赵青仲如获珍宝,仅用了一个寒假的时间便把厚厚的一本《芥子园》抄录了下来。40余年过去了,这本抄录本的画谱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

在以后的日子里,年轻的赵青仲拜在著名画家董谦如先生门下,从老师那里学习传统山水画的技法。而进入燕京书画社,是赵青仲另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白雪石、秦岭云、范曾等知名画家,让他受益匪浅。

从《芥子园》入手学画,到拜师学艺,再到燕京书画社,40余年的绘画历程成为赵青仲艺术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不断地写生中前行

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同时山水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在写生中去形成个性。“大自然写生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赵青仲说,写生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趣味,传统的学习增加了笔墨厚度。

在老师和朋友的眼中,赵青仲是位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他敢于尝试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为了写生,他走遍了北京的郊区,创作出的“雪景系列”、“长城系列”等个性鲜明的作品为画界所熟知,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红房子山水。

红房子是赵青仲到青岛崂山的一次偶然所得。他说,已经画了20余年。“上世纪90年代初,去青岛崂山,青岛本身有很多红房子,崂山的后山有很多渔村,90%以上是红房顶,可能因为没有通车,探险的人不愿去那个地方。有一次,刚下完雨,后面的天还是乌云密布的,从云缝里射出来的阳光照着红房子,这时候红房子正好湿了,非常鲜艳。”这个瞬间的美景便将赵青仲深深吸引住了。从那时起,他便对红房子山水情有独钟。

红房子山水与传统的水墨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将两者更好的融合,赵青仲一直在探索如何用传统的水墨来表现这种瞬间的魅力。在多年的创作中,他把当地的小桥、鸡舍、建筑等人文风情融入到画面中,让作品更加丰满,增加了传统的水墨韵味。

雪景山水和红房子山水给赵青仲的不仅是画面形式的突破,从深层次更是将他对艺术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画画是让更多的人喜欢

与一些山水画家怪异的画面不同,赵青仲在绘画上一直主张以古典审美标准来创作,端庄、稳重、饱满等传统文化的特性成为他画作最显著的风格。“古典文化与山水创作紧密相连,特别是诗词的文化对山水画意境的提升是必不可缺的。”赵青仲说,用画作传递美好的意境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

“绘画需要个性,同时也要让人能够接受绘画的美,让观者觉得有看头,在画中能够感受到用笔的变化,墨色的变化,呈现出生活的情趣,给人想象的空间。”赵青仲说。

在赵青仲看来,画画最难得的是形成个性的语言。他说,“一个画家绘画语言的成熟是很难的,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慢慢的形成”。习画多年,赵青仲还是觉得自己的个性不够鲜明,但很多人从他的山水中读出了禅意。“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我的画只是在画自己心中的想法,并没有刻意地去传达什么。”赵青仲说。

对于名利,赵青仲一直看得很淡,他说,自己的心思一直放在绘画中,“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艺术家热衷于炒作、吹捧,对于这些,我内心中有一种逃避感,只能在创作中营造一个向往的生活”。赵青仲说,艺术家要有自己的思想,在心中为自己留一点干净的角落。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赵青仲

1960年生于北京,现任北京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山水画研究协会会员、北京崇文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东城区政协常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