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白鹤日日来》
书法对联
书法家赵立凡待人温文尔雅,为艺术执着追求。从艺50余年来,他在书法、文学、诗词等方面成就斐然,但仍然谦称自己还在学习阶段。从少年接受私塾先生国学启蒙,后来到北京在伟人身边工作学习多年,其间有机会和许麟庐、黄胄、李可染、欧阳中石等艺术大家交往,他一直以谦和的心态修为人生与艺术。对于书法,他说,写字就是不断学习,能够增长知识,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品行。
启蒙于国学传统
幼时的赵立凡读过私塾,背过三字经、百家姓,抄写过千字文。回忆起儿时的学习生活,赵立凡仍然记忆犹新,“一个私塾老师带四个学生,学的都是国学经典,每天跟着老师背诵孔孟的著作。写字是必修课,写作文、做功课都是用毛笔,开始是描红,后来跟着古人字帖学,也临过诸家碑帖”。他说,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潜心钻研,吸取众长,自己的个性也在渐渐形成。
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赵立凡有幸在多位伟人身边工作多年,这段期间不仅目睹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感受到了他们高雅的艺术情趣,让他受益匪浅。“毛主席说过,写书法可以不天天临帖,但一定要读帖。读帖是在思考悟道的过程。”赵立凡说。
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后,赵立凡与许麟庐、李可染、黄胄、启功等艺术大家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对艺术执着的精神最让赵立凡感动。特别是与欧阳中石的交往,赵立凡对书法感悟良多,“写字一开始就是练习临摹前人作品,写的越像越好,不在于多,而在于形像、在于神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创作,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赵立凡坦言,书法的个性是在学习中悟出来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从简单的笔画、结构,到整篇的布局、用笔用墨,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找到自我的艺术语言。”学习书法永无止境,欧阳中石多次和他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使他受益匪浅。
注重书法文学双修
从艺多年,赵立凡对书法认识日渐深刻,他认为,书法是书写的工具,“从工具变成艺术这是一个过程,而把书法艺术的形似变为神似,写出自己的精神和风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写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赵立凡坦言,抄袭别人的作品很难写出自我的精神。“现在很多人写书法大都是抄写古人的诗词,当然这也可以不断学习,但是仅仅停留在抄写上,就显得自己的诗词功底欠缺,千篇一律写古人的诗词内容,没有一种时代感,也给人一种审美的疲劳,精神提炼不出来,所写出的作品欠缺艺术的感染力和艺术深度。”
赵立凡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他明白文学与艺术创作是分不开的。在他的印象中,私塾先生的诗词、书法的功底都很扎实,教育方式注重不同的门类,互为推进。工作以后,赵立凡所接触文人大家在创作上都是注重文学的修养,同时以时代的艺术精神来提升作品的品位。
“文学是能够表现一个人的深刻精神内涵和品德修养的。”赵立凡对此深信不疑。在朋友眼中,他的书法创作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文学功底。多年来,赵立凡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他走到哪写到哪,既有浓烈的革命史诗,也有轻松欢快的个人生活,更有为周围朋友的即兴创作。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建台45周年之际,他为台里的每一位主持人写了首诗,同时用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集结成册,成为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赵立凡将生活写进了诗词,又将诗词转化成了书法创作,其诗词、书法来自于平凡生活的感悟。“艺术和生活都是相通的,两者的融合才能让创作更加丰满,作品更具生命力。”赵立凡表示,书法功夫来源于外在,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个性、品质。
书法不应过度市场化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赵立凡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新委员会委员,期间,他对于书法的创新提出了很多见解。“书法的创新与国画的创新不一样,书法创新既有书体书风和书法书写形式的创新,更要有书写内容的创新。当代书法很难达到前人高度,超越古人可谓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我们书法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相比绘画,书法很容易走偏,书法家警惕在求新求变中走到邪路上去。”赵立凡说,书法本身是具有美感的艺术,以大众的审美为标准,“一幅作品的好坏将影响到是否得到观者的喜好,是否能在社会上得到艺术共鸣。”
“书法表现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如今书法成为一种职业,有的人为书法而书法,在精神内涵的追求上有不足之处。”赵立凡说,一个艺术家要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书法走向市场是应该的,但不要过度追求。
多年来,赵立凡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关注书法的发展。令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回到传统中来,注重书法与诗词的修养,以文学的角度探究书法的创作。“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更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书法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将会有更好的未来。”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名家点评
读立凡先生诗书有感
——胡英暖
放眼立凡先生书法,立即会使人感受到其字里行间儒雅刚正,浩气荡然。应了中国一句谚语:诗书同源,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与立凡先生相识近三十载,无论岗位、地位如何变化,他依然像一棵大树,只是年轮的增加,而他依然是他。
立凡先生自幼习书,转瞬六十余载。从儿时临柳、欧、颜,到后习王、赵、苏,对书法有着浓厚广博的艺术积淀,个性十足的书法展现出全新艺术灵感,形成“赵氏”书体风格。品味先生的书法艺术,其感情充沛,诗味浓郁,仿佛既听到潺潺流水,又闻到了鸟语花香。韵随墨流,意融字间,承于师古又不拘泥于古,给人以清逸典雅、逸趣横生之乐感。
立凡先生的书法之所以有今日之“造化”,关键来源于他几十年来自我修为和深厚的学养。立凡先生对国学的研究,对诗词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探讨,为他书法艺术注入神韵,让人一睹为快。他的诗书,或风情怡香,或大气磅礴,或朴实敦厚,或生机盎然,挥洒自如,情如洪涛,墨随笔行,灵随心动,让人精神焕发,气象万千。
偶然间我似乎对邱振中先生关于文字与书法艺术评述有了一种全新认知:“文字结构所包含的魅力是书法吸引人的重要之点,但它只引发一种静态的观赏,而点画的流动感以及流动所表现出来的丰富节奏变化,才是书法像一个具有生命的事物那样吸引我们的关键。”愿所有书法者不要单纯为写而书,更应像立凡先生这样将思想、精神、文化、人生感悟融于墨中,书于世界,让书法这一中华瑰宝,更加灿烂夺目。 (作者系著名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