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文化消费

王辅民:追寻过往的记忆

出处:中国书画周刊 作者:隋永刚 网编: 2015-01-14


《提胡瞪眼怒张飞》


《青海湖之女》


《社火人物》

王辅民生于甘肃庆阳的民间艺术研究世家。他的父亲王光普是海内外知名的甘肃民间艺术收藏家和研究者。王辅民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诲,受到剪纸、皮影、面具、刺绣等民间艺术的熏陶,他的女儿王博颖也是皮影艺术研究的后起之秀。1995年,父亲王光普把自己几十年来收藏的上万件民间艺术作品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在此期间,王辅民帮助父亲整理过这些作品。在他眼里,这些民间艺术是最自然、最真纯的。近些年,他有感于家乡民俗文化的丰富,首次将社火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融入到了自己的画面之中,成功地脱俗入雅,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社火普遍存在于西北民间,是融记事、祭祖、教化、说唱等于一体的春节文化样式。王辅民坦言,社火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带给人以乐趣的民俗活动,实际上它是具有教化意义的。社火活动中的很多人物扮相都被赋予了正义或邪恶的形象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物造型之中,给观者以启迪教育,它在当地民众的心中具有深刻的印记。”

社火文化中的人物在娱乐、逗趣、诙谐的表演中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常常带有某种寓意。在创作中,王辅民通过艳丽的色彩、多变的造型、严谨的画面构成将各自不同的人物性格融入到中国画的水墨创作当中。从文臣武将到各路诸侯,再到底层的小人物,他在水墨中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场景表现得入木三分,既有民俗生活的味道,又有传统绘画的韵味,读起来让人记忆深刻。

“用绘画再现社火的人物实际上再现的是一个大社会,不仅仅是简单的描摹。绘画如果只是表达我们所看到的事件或者情节,这种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王辅民表示,艺术的功能就是展现对生活记忆的思考。“每一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坎坷,形形色色的人在你的人生中都有可能出现,而绘画就是表达你对社会、对人生、对周围事件的认识,只有这样,画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物绘画题材,王辅民的社火作品不仅引起了国内画坛的关注,而且让国外的观众喜爱。有德国人士评论,王辅民的作品自由、真纯,有点像德国表现主义,但作品中浓郁的中国情结,让人想象出中国农村生活的场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表示,这一评语概括出了王辅民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可称之为“中国民间的表现主义”。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王辅民

1961年出生于甘肃庆阳。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大美术系。原兰州画院院长、兰州市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名家评谈

他对乡土文化的描绘无疑都具有表现色彩,而这种表现性都自觉地汲取着这些原生美术的艺术养分。剪纸与皮影因在单薄的平面上塑造形象,便不得不最大限度地简化形象的侧影,镂空作为这种形象塑造的惟一语言,不仅具有造型功能,而且兼备改变造型的视觉形式感,意象造型在剪纸与皮影的艺术创造中获得了极大地发挥。他从乡野民俗文化所触及的中国本土文化精神与现代视觉元素融合创作,无疑为中国画的现代探索提供了一个新案例。                 

——尚辉

笔墨素有南北之分,而西北的画家似乎自成一派。自成一派隐含着某种自觉,王辅民的画就是这样,他以行为中心营造笔墨,笔墨也自成一体。在笔墨逐渐成为一种公式和趣味的今天,王辅民通过形象使笔墨恢复活力。疏淡的着墨烘托重色似乎是一种文化的距离,短促的线条依附于粗拙的造型不仅别具风格,而且还使原生态与艺术家的原始感觉融为一体。把早已公式化的笔墨转化为自己的表现,这种表现既是对象的投射也是自我的投射。

——易英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