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文化消费

变了味儿的名人雅集

出处:中国书画周刊 作者:傅玛丽/文 宋媛媛/漫画 网编: 2014-12-24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名人雅士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王羲之由此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雅集不仅因《兰亭序》的产生而名垂千古,也为后世的雅集树立了标杆:以艺会友、作品精良。然而,时至今日,雅集变成笔会,“雅”也随之不见了。一位曾参与过笔会的业内人士称,如今的笔会通常是某企业老总在公司开设场地,邀请所谓的名家现场创作,创作的题材多为“平步青云”、“花开富贵”等,在收到润笔费后,所谓的名家大多就匆匆离开了。“这类笔会让我感到困惑,甚至感到厌恶。”

当下雅集如赶集

“文人雅集”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将门食客聚在家中,品古论今。到汉代以后,文人士大夫开始集群,一些更具格调的雅集开始出现。魏晋时期,雅集之风兴盛。这期间,在雅集上产生了大量流传后世的诗歌作品。“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描绘的便是雅集的场景。

古时的雅集就是现在笔会的前身。在谈到笔会时,著名山水画家车鹏飞说:“过去参加笔会的都是熟悉的人,大家互相谦让,多为对方着想,当年的老先生们相处融洽,亲如一家,笔会往来,哪里想得到一个‘钱’字。”业内还有一个关于已故画家周思聪参加笔会的故事,在一次书画笔会中,因对自己信手画的人物画不满意,周思聪干脆将其撕掉,以免贻笑大方。那时的笔会真正体现了以文会友,绝无应酬敷衍。

近些年,随着书画市场的日趋火爆,一些机构老板开始热衷书画收藏,笔会在他们眼里成为附庸风雅、收敛书画的场所。画家杨延文说:“过去笔会是文人会友,吟诗、作画,现在的笔会更像是赶集。”通常来说,当下笔会的时间约为两三个小时,其间书画家要产生大量作品,还有可能被要求与相关领导合影,再加上助阵演出,真正用在作品创作上的时间少之又少。笔会结束,书画家领了润笔费,大多匆匆离开,可以说几乎没有艺术交流的环节。谈到作品,通俗易懂取代了阳春白雪。由于现在笔会的举办方多为企业或政府机构,其中又以商人为主,因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马到成功”成为笔会创作的主要题材。

雅集缘何变模样

当下的笔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爱好,出钱请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书法家创作,作为私人收藏,这种形式与古时的雅集有几分相似,举办这种笔会的人也多是真正的艺术爱好者;另一种则类似“堂会”,这些人不了解书画,只是借机想认识书画家并得到其作品,甚至把笔会作为谈生意的场所,在这类笔会上产生的作品也往往是应酬之作。

著名学者画家、北京市东城区美协副主席李海峰曾说:“书画本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便成为商品,商品就有价值。”而画家本身也需要生存,笔会便可以完成画家与笔会组织者双赢的局面。如今的笔会交流的不是艺术,而且财富的流通。“现在所谓雅集,也就只是画家雅集,或书法家雅集,甚至只是笔会而非雅集。受市场经济影响,没有钞票,谁也没有兴趣来参加这样一种集会。”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一语中的。

事实上,雅集演变成现在的状态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变化密不可分。笔会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准确地诠释了中国世俗生活中文化与商业的关系、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以及附庸风雅和谋取财富的关系。这其中既有商业利益,又有人情世故,还是一个交际的平台,但说到底,是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了笔会的质量和走向。

在谈到当下的笔会时,书法家张瑞田说:“在极其重视交际的大环境下,多种方式的联谊应运而生。举办笔会是当前社交活动中最能显示文化档次的方式。一些企业以雅集的形式邀请有书画爱好的领导参加,既让人不好直接推脱,同时又能表明自己的‘心意’。从画家的角度讲,参加笔会拿到所谓的润笔费,可能一笔采风的路费就出来了。”对于机构、老板而言,收藏书画作品升值空间巨大。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某企业十年前以280万元收藏了一批名人书画,现在已经升值到2亿元。相较当下,当时的名家更容易被请到,出场费和润笔费也不是很高。几次笔会下来,企业就积攒了数量可观的名人字画。近几年,艺术品市场大环境下行,书画作品一枝独秀,于是书画越来越成为有钱人体现文化品质的象征。

劣质笔会影响艺术市场

笔会时间短,要求作品数量大,中间再穿插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参与笔会的书画家好像上了流水线,其作品品质不言而喻。而看似热闹的笔会结束后,很多机构、老板由于不懂书画,并不清楚自己所购得作品的品质几何,一些艺术品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应运而生,他们负责这类应酬之作的运作经营。一些质量很差的作品被淘汰后流入市场。“这无形中对美术事业起到了销蚀的作用,更对一些艺术爱好者的理念产生了误导,让大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形成错误的认识。”杨延文说,“泛滥的笔会对严肃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当艺术家失去了对艺术创作负责的心态,其作品必然禁不起锤炼,艺术生命也不会长久。”

作为收藏者,沉醉于书画收藏本身没有错,但不能把书画作品作为吸金手段。企业家要从内心里喜欢文化,多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开阔眼界,在具备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后再进行有效的收藏,这对于提高个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才是有益的。此外,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从事艺术创作的官员,职务高不一定就代表创作水平高,这类人参加笔会大多为了自我炒作,抬高身价。

让笔会还原成古时雅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市场经济持续,笔会的潜规则就会存在。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文艺反腐的展开,逐步健全艺术中介以及经纪人制度,劣质笔会才会渐渐减少,使得雅集重新回归。

北京商报记者 傅玛丽/文 宋媛媛/漫画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