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京津冀 > 养老产业

海淀借力国际技术转移建创新之城

作者:方彬楠/文 王悦/摄 2013-09-16

在中关村论坛年会海淀专场上,围绕区域创新发展、创新政策制定、全球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大数据云平台、国际技术转移战略和互联网金融等话题,一场探讨乘国际技术转移之势、建全球科技创新之城实现路径的讨论在来自中国以及美国、法国等海内外研究机构和政府专家之间展开。

国际技术转移正加速海淀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之城的步伐。日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正式签署了《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合作框架协议》,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中关村西区正式揭牌。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进行建设,是国内首个以技术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资源“集散中心”。目前,这里已经吸引集团总部、研究院及其子公司共43家,大型科技研发类企业107家,科技中介机构117家,金融机构280家。

9月12日中关村论坛年会海淀专场上释放出强烈信号,乘着国际技术转移之势,海淀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之城,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50家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入驻

去年3月,北京市科委就与海淀区签署共建协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入驻中关村西区的鼎好电子城,在中关村西区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落到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

根据计划,该中心作为首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发力点,定位打造国际性转移标志性区域,未来将成为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与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

今年4月,科技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在中关村西区的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将加快实施载体建设、改革推进、服务提升三大工程,共同将中关村西区打造成技术转移完善的探索区、商业模式创新的加速区、技术成果转化的加速区,以及区域创新合作的核心区。

到2020年,集聚区将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度凝聚,科技创新活动的充分释放,市场对接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标杆。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吸引了将近50家来自于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葡萄牙等国家的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入驻,成功举办了60多场形式丰富的对接会,服务了上千家企业,促成了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一大批国际技术转移的项目。

创新资源成技术转移原动力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能够落地中关村西区,与海淀在推进国际技术转移中独具的优势密不可分。

海淀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政策支持优势。据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介绍,海淀区丰富的创新资源为技术转移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海淀区辖区内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几十所。同时也有中科院等科研院所14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家,占北京市的67%;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0家,占北京市的56%;国家重点实验室63家,占全市的80%;拥有两院院士500多名,占全市的60%,占全国的37%;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23人,北京市“海级工程人才”171人,中关村高级工程人员114人,总量位居北京市第一。

2012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驻区单位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有59项,占全市的2/3强,占全国的22%,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中,驻区单位获奖87项,占北京的将近一半。

技术转移市场需求巨大

在市场层面,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其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转移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18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00家,占全市的55%。央企数占驻京央企总数29%,居全市首位。2012年海淀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1054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占整个中关村示范区的42.9%,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381.49亿元,同比增长26.5%,研发强度达到4.6%。技术活动成交额1133.9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北京市的46.1%,占全国的1/7。海淀区万人发明拥有量达到113件,是北京市平均水平的4倍。今年1-7月,海淀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5486亿元,同比增长18.5%,企业活动内容经费内部支出259.75亿元,同比增长22%,发明专利授权量6871件,占全市的54%。

“在政策层面,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也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孟景伟表示,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改革试点在内的“1+6”先行先试政策,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注入了新活力,中关村人才建设也为技术转移提供了人才的支撑。围绕企业创新发展,人才创新创业、科技中心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出台的海淀区支持知识创新和产业发展的“1+10”政策体系也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政策支持保障。

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初现

服务是中关村的特色。近年来,包括国际技术服务在内的科技服务业在海淀发展迅速,这也快速地推动了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在海淀的成型。

据统计,截至目前,海淀区科技服务业企业超过1200家,2012年实现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初步实现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内容在内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在日前海淀区颁布实施的《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海淀区科技服务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成为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中科海淀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速高效院所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支持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微软亚太研究院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创新建设的跨境转移,力选支持一批公共技术服务、行业共性技术等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推介、展示和交易等活动,努力拓展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的新渠道……在三年行动计划的框架下,海淀的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正在提速。

凭技术转移建创新之城

事实上,国际技术转移不仅表达出了海淀的国际化质感,也成为了海淀实现更深入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当下,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大规模跨境的国际技术转移,既是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加速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深入开展,全球技术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第三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国际技术转移作为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纽带,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创新的重要引擎。”在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的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之城建设分论坛上孟景伟表示,乘着国际技术转移之势,建全球创新之城的实现路径,对海淀更好的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文 王悦/摄

延伸阅读


孟景伟
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主任

海淀将为跨境技术转移营造宽松政策环境

软环境建设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海淀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软实力的展示。

一是海淀将进一步突破技术转移的体制障碍,细化落实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的改革试点,扩大股权和分红积极试点,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科技创新人才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力度,激发科技人员推进技术转移转化的积极性,加快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确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无形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的关键性难题。

二是着力优化技术转移的人才发展环境,编制技术转移人才引进的路线图,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事业拓展等配套的服务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专业化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和团队。

三是破除制约国际技术转移的外汇等政策束缚,支持企业海外并购和跨境的技术转移,探索对核心区企业跨境技术并购,实行并购款的预先支付,从而为跨境的技术转移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文 王悦/摄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